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31
第07版:人在旅途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六胜塔

■叶忠惠

唐代航海实业家林銮修林銮渡后,又在泉州湾沿岸修建了7座航标塔,越来越多商船来此停泊,林銮渡商圈日渐活跃。在这里聚散的商人和商品越来越多,这一区域渐渐发展为泉州湾一个重要的进出口商品集散地。

朝代更替、岁月变迁似乎都没有影响这里的发展,到了北宋政和年间,距林銮渡直线距离不足千米的石湖海边,又添了一座塔式航标。站远了看,石湖海边这座航标塔,好似一根巨大的“擎天烛”,照亮了泉州湾。因为林銮渡和这根巨型“擎天烛”,直到宋元,这个区域依然耀眼夺目。

“擎天烛”名曰:六胜塔。

唐代已有7座航标塔,并且已经繁荣起来的林銮渡商圈,到了宋代,还在新建航标塔,难道这里躲过了改朝换代的劫难,持续繁荣数百年?

宋元时期是泉州海外商贸发展的巅峰,“涨海声中万国商”说的就是这个时期的泉州,也正是这个时期,刺桐港博得“东方第一大港”的美誉。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曾来这里补给,那时的林銮渡,每当帆船归港,泉州湾的海面上万帆竞渡、百舸争流,港区一片繁忙。

紧邻港区的“六胜塔”是一座实实在在的佛塔。

据野史记载,祖慧和宗什两位得道高僧为弘扬佛法,去民间化缘募集善款修建六胜塔。“六胜”这个塔名源自佛教,塔身石龛供奉石佛,龛外有金刚、力士等佛教雕塑,以上种种足以表明它与佛教的渊源。被当成航标,大概只是因其地处泉州湾航道的显著位置,又靠近港口罢了。

塔这种建筑形式汉代从古印度传入中国,是一种因佛而建、为佛使用的佛教建筑。只有作为佛塔,六胜塔作为塔的价值才得以体现。

但是,仁慈的佛祖未能阻止人间纷争!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六胜塔毁于元军战火。史载,宋恭帝德祐二年正月十八(1276年2月4日),元军攻克南宋国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宋恭帝被俘,赵昰和赵昺由国舅杨亮节护卫南逃福建。年仅7岁的赵昰在福州被拥立为帝,史称“宋端宗”,此人乃大宋第17位皇帝。

元军步步紧逼,南宋皇族逃到泉州。蒲寿庚控制下的泉州已经降元,南宋皇族未能进泉州城避难,一度隐居蚶江石湖。元军穷追不舍,石湖终未逃脱被洗劫的厄运,矗立在石湖海边的六胜塔受到波及,被元军损毁过半……现存的六胜塔是石湖富商凌恢甫1336年捐资在原址基础上修复的。

凌恢甫何许人也?据泉州清源《金氏族谱·丽史》载:“凌氏于宋初从河间迁泉州之蚶江,从事海上贸易遂成巨富。”用现在的话说,凌恢甫是一个富裕的航海实业家。

我没有找到凌恢甫信仰佛教的证据,但是,也不能排除他不是佛教徒。闽南人(特别是闽南富人)自古就有捐办公益的传统,“从事海上贸易的巨富”凌恢甫捐资修建航标塔(六胜塔),不排除他捐资修塔的目的是为推动当地航海事业发展。当然,也不能排除他为弘扬佛教或出于个人信仰之目的捐资修复六胜塔,从史料考证情况看,我觉得凌恢甫为解决引航问题发展当地海运事业出资修塔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六胜塔是一座同时兼具现实意义、宗教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古代建筑,它不只是一座简单的佛塔、一座航海人归家的标记、泉州湾一道亮丽的风景,它还是泉州宋元时期商贸文化的一个重要遗迹。也许正基于此,六胜塔(图片)已被收录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和中国葡萄牙联合发行的《古代航船》特别邮票,成为外界认识和了解泉州(石狮)的一个重要窗口和媒介。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