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第07版:人在旅途   
上一篇 下一篇

煤油灯下的光阴

■郭芳读

在我的童年时代,农村还没有电,照明用的是煤油灯。回想起煤油灯下读书的光阴,总感觉遥远而温馨,别有一种情愫挥之不去。

煤油灯本地又称“臭油火”,简单的煤油灯是利用空墨水瓶装上煤油,在盖子上戳个洞,或用一个圆形方孔的铜钱做盖,用铁皮做一个管子穿过洞盖。把棉线制作的灯芯穿过管子浸泡到煤油里,头上多出来一小段作为点火的灯头,下面留下一长段足够伸到煤油灯罐底。一盏简易没有玻璃灯罩的煤油灯就大功告成了,点燃即可照明。

煤油属紧俏物资,凭票证供应,一般家庭都能省则省,眼睛已经适应了在黑暗中摸索。有的人家为节油,平时吃晚饭不点灯,大人总是说“饭不会吃到鼻孔里”,借着灶炉火星细嚼慢咽,朦胧梦幻,胜似“烛光晚餐”。有学生的家庭大多会让煤油灯在夜晚一灯如豆,否则就让夜晚继续黑着。

晚饭后饭桌就是书桌,灯光一亮,满堂温暖。由于太过投入,我在煤油灯下读得如痴如醉。好几次头埋得太低,把额前的刘海烧着了,烫成了卷毛。有时候,阵风吹来,火苗跳跃不定,赶忙用打开的课本挡着风,不让煤油灯熄灭。长时间的煤油灯熏照,带着煤油味的黑烟呛得人鼻头发黑,嗓子发干。

煤油灯下读书,在摇曳的微光中温暖前行,照亮了童年的夜空,我和兄弟姐妹们在煤油灯下逐渐成长。虽然学习上“如饥似渴”,但因家庭经济拮据,珍稀的课外书就是大人口中的“桌头先生”——《新华字典》。曾经,兄妹三人同时被评上“三好学生”,奖励了三本《新华字典》。

小学毕业班要求组织学习小组,大家围坐在煤油灯下温习功课,相互释疑请教。家长对爱学习的孩子从不吝啬,也不在乎点多少油,拿出家中最好最亮的煤油灯供我们使用。大人们悄悄放下手中的活计,进出走动轻手轻脚,生怕打搅大伙的学习氛围。

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桌上的一盏煤油灯划开了黑暗。煤油灯旁的人,在火光的映照下有了层次感,看起来如同雕塑。学习累了为打发时光,兄弟姐妹常在煤油灯旁做“影子相”,把煤油灯放在距墙不远的位置,人在灯前用手变换形状做成形似兔、猪、狗、猫等影像映射到墙壁上,栩栩如生,给枯燥的生活带来了一些乐趣。

在我的记忆深处,那简易古旧的煤油灯,随着远逝的时光深藏在乡村那黑夜的橘黄色背景中。煤油灯那昏黄摇曳跳动着的光芒,点燃了我智慧的星星之火,启迪了我最初的梦想。在煤油灯下发奋读书的苦乐滋味,成为我人生道路上一笔不小的精神财富。

光阴荏苒,世事变迁。家乡早已实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回首往事,有煤油灯的陪伴、有书读,我的童年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