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的确,他是一个主张英雄主义的人,他笔下的英雄主义人物思想直指灵魂。
罗曼·罗兰曾为多位名人作传,比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雕塑家米开朗基罗,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以及出身贫寒的德国音乐家贝多芬。
他将这三位作为英雄人物看待,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怀抱理想,却被现实生活的无情与苦难湮灭,面对苦难,他们奋起、抗争,找到一条自我救赎之路,灵魂不断升华,最终成为扼住命运喉咙的人。
这便是罗曼·罗兰的英雄主义观点,即无论生活如何艰难,我们都应当保持灵魂的饱满、灵动与自由,希望不灭。在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创作中,罗曼·罗兰把这种英雄主义观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以贝多芬为原型创作的。翻开书本,首段文字中一句“江声浩荡”,极为震撼,至今读来依然直击内心,它不仅仅是描写小说的背景环境,更概括了约翰·克利斯朵夫奔腾不息的一生。
成年后,约翰·克利斯朵夫来到巴黎,事业小有成就。然而,他忽然发现这座殿堂一般的艺术之都,竟然如同丑陋的垃圾场,一些以前崇拜景仰的人,身上却充斥着庸俗,原本怀揣理想抱负,却在这里被无情湮灭。
但即便面对丑陋不堪的现实,约翰·克利斯朵夫每次都能从生活的磨难中挣脱出来,他还是他,活成了自己不一样的烟火,生活正是需要有“向死而生”的勇气。正如贝多芬,不屈服于命运,在一生泥泞中坚持梦想,最终,在磨难中成就了旷世之作与辉煌人生。
小说还写到了人与人之间重要的关系——友情,他与一名叫奥多的少年一见如故,约翰·克利斯朵夫专断火热的性格与奥多的温柔软弱形成了很好的互补,他们在田野里散步、嬉戏,互写书信表达思念与好感。
然而,就是这样一种纯粹而美好的友谊,却被小镇上的人们指指点点,两人开始疏远,直至形同陌路。后来,约翰·克利斯朵夫在巴黎又遇见了奥多,发现置身上流社会的奥多已不再是从前的样子,表面身份高贵,却变得庸俗。
罗曼·罗兰通过手中的笔,戳破了生活的真相。这世界一切皆会改变,你以为的一生一世、天长地久,不过是瞬息烟云。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人生而孤独,无时无刻不与孤独为伍,在孤独中匍匐,努力成为自己,不讨好,不强求,当你的人生足够明亮与丰盈,爱情、友情都会得到。就像青年约翰·克利斯朵夫遇到了真正与他灵魂交融的一生挚友奥里维。
相比之下,安徒生《柳树下的梦》中的小鞋匠克努得,歌德笔下的少年维特,便缺少了这样的英雄主义,又或许是作者想通过人物对既定命运的妥协,甚至是人物的沉沦与毁灭,来呼唤每个生活在泥泞中的人,生出对抗命运的勇气。
我们不赞扬生活给予的不公和苦难,称颂的永远是面对苦难不惧不退的精神。正如小说开头的那句“江声浩荡”,浩瀚江水挟卷着的人生注定不会平凡,波涛汹涌的生命永远不会干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