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第07版:人在旅途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老屋的记忆

■曾华福

一直想写写曾经朝夕相处几十年的那座老屋。那座曾经人丁兴旺、热闹非凡的老屋早已不住人了,但每次回乡都忘不了到老屋看看,光在外面看还不够,一定要叫堂亲开门进去仔仔细细地瞧一瞧,边瞧边回忆……

这座名副其实的老屋是什么时候建的,祖上谁建的,很早就没人知道了,父辈们不知晓,祖父辈去世得早,老祖母也说不清,只晓得村里长辈们都管这座老屋叫“小三间张”。

老屋小三间张,进门是铺石条的天井,天井上面有铁罩。天井后上方,中间是厅,两旁是两个厢房。老屋的厨房就在天井的左右两侧。老屋住着两户人家,我们住在左侧,堂亲婶婶住在右侧,因为孩子多,所以厢房隔成两间。

老屋曾是村里的一张“名片”,村里人外出必经过老屋,村里红白喜事的队伍也要从老屋门前经过。当年,生产队队长喊社员出工,路过老屋也不忘进来歇歇脚。碰到饭点,两家十几口人在小小的厅堂两边吃饭,生产队队长也好,邻居也罢,都喜欢来老屋凑热闹,看大家吃饭。

过去生活拮据,冬天一大碗咸菜,夏天一大盆酱瓜,孩子们打一大碗地瓜稀饭,顺手用筷子夹一小碟咸菜,各自到屋外吃去,只有大人边吃边与生产队队长或邻居聊天。

老屋一天到晚热热闹闹,没有多余的凳子,来人各自找一个可插脚的地方。在我的印象中,乡里乡亲的也没那么多话说,都是看我们吃饭,现在回想起来真觉得不可思议,怎么吃饭还有人瞧着……

老屋的大门天亮一打开就不再关,白天大人都下地干活,孩子们大的上学,小的在家玩。老屋不仅大门不关,卧室的门也不关,橱柜抽屉都不上锁。伯父每月从南洋寄来的钱就在橱柜里放着,从来也没听说丢过钱。这也许是那个年代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淳朴民风吧。

小时候经常看到乡亲们领着手脚摔伤的孩子来老屋,只要骨头没断,经伯母的手几个回合的推按揉捏,哭丧着脸进来的孩子都会喜笑颜开地回去,而伯母从来都是分文不收。

六叔懂英文,在邻村当小学教师,村里华侨多,不少番客婶都不识字,周末或寒暑假,不少侨妇都来老屋请六叔代写书信。六叔文笔好,英文也好,每封信都能表达亲人的心情和牵挂,勾起海外赤子对家乡妻儿老小的思念和经济上的接济。

每到春节,村里人都来请六叔写对联,六叔总是免费赠送。因此,伯母和六叔连同这座老屋,给村里人留下了很好的口碑。这就是我记忆中的老屋。曾经人丁兴旺、热热闹闹的老屋,后来随着大家的外迁而成了空屋。

老屋老了,它见证了老屋内外每个人的成长,见证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和生离死别。老屋变了,到了饭点,老屋里再也不会有村里人看孩子吃饭的场景,也不会有伯母、六叔为村里人无偿服务了。但老屋还在,老屋的情怀不变,那些过往的故事,将永远驻扎在我的内心深处……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