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叠泉瀑布汇集五老峰、大月山诸水,循着天工琢成的三级“冰阶”断崖折叠而下,故名,亦名三级泉、水帘泉。飞瀑流经的峭壁有三级,溪水分三叠泉飞泻而下,落差共155米,极为壮观,撼人魂魄。
古人描绘曰:“上级如飘云拖练,中级如碎石摧冰,下级如玉龙走潭。”当地谚云:“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凡来庐山旅游的人大多要去三叠泉,不过,三叠泉隐藏在崇山峻岭中,欲窥其芳容,绝非易事。
五老峰至三叠泉是一条石板小路,蜿蜒曲折,参差错落。自谷口至谷底极其陡峭,垂直高度有几百米,完全由石级台阶构成,据说有1380级,一级连着一级,没有一点平路。正是因为崎岖的山路造就了一群三叠泉轿夫,轿夫很多,大都是青壮年汉子,也有年纪大点的,五十来岁的。
抬轿子,不仅是辛苦活,也是技术活。这里的轿子很简单,就是一个藤编的躺椅,两边绑上两根竹竿,一头一尾,肩膀位置上是两个扁而阔的短竹子。一般是两人一伙,随着一声“起”,那轿子就起来了,而且非常平稳。
也许是常年历经山风的吹拂,轿夫们的脸大都是黑黝黝的,庐山轿夫靠着两根竹竿求生活,他们用双脚、双肩、双手扛起了简易的轿子,把一家人的生活重担一并挑上。陡峭的石阶上,流下的不仅仅是汗水,更多的是生活的责任和担当。
看着轿夫们吃力地抬着游客向山上行走,我不由得想起《山城棒棒军》主题曲里所描述的场景:“一根棒棒求生活,累了抱着棒棒睡,渴了抱起大碗喝,傻由他说,土由他说,日子在棒棒上梭,有盐有味不寂寞……”
而我眼前的庐山轿夫,如同大山守护者一样,用两根竹竿求生活,一年四季里在庐山上奔走,结起老茧的肩头上扛着竹竿,尽管浑身上下冒着汗水,肩头上疼痛着,但他们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从黝黑的脸上我们能读懂轿夫的辛苦,但他们内心的辛酸我们外人无从感知。
人们常说山是水之心,水是山之韵。多雨时节,三叠泉的飞瀑如发怒的玉龙,冲破青天,凌空飞下,雷声轰鸣,令人叹为观止。宋代诗人白玉蟾《三叠泉》诗云“九层峭壁划青空,三叠鸣泉飞暮雨”“寒入山谷吼千雪,派出银河轰万古”,描绘的就是三叠泉气势磅礴、无比壮丽的美景。
每天行走于山水之间的庐山轿夫们,已和大山、清泉、烂漫的山花、高大的松树融为一体。他们的皮肤是黝黑的,但他们的笑容是灿烂的,闲暇时,他们悠闲地躺在轿子里,听闻山泉和飞鸟的声音,在他们的心里早就把大山的一切揽在怀里。
庐山的轿夫们祖祖辈辈生活在庐山里,他们靠双脚、双肩,不断刷新着自己的生活。他们用血肉之躯承载着生活的重压,面对陡峭蜿蜒的山路,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目的地不断行进,用坚硬的双肩托起美好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