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青阳下草埔,是早期著名冶炼场,肇于宋弃于明,历时四百余年。近年经考古挖掘,再现出当年的生产场景,其作为宋元“海丝”重要的铁器货源地,于202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遗”的泉州22个景点之一。——题记
青阳冶炼遗址
五阆山与时光同在,大风依旧执着地直奔垭口。山中锈迹苍茫,以赤橙相间的色彩彰显气度。
旷野冷峻,塑造铁一般生硬,四面八方叮当地奏响,交织四百多年时光迭宕的冶炼故事。
松火曾照亮山中,摩肩接踵的人群山一程水一程,伐木、挖掘、筑炉、冶炼、运输;沿溪澎湃,山与海共享,一条蓝色航道,盛开梯航万国的刺桐花红。
炉火照天地。淬炼冷兵器时代的锋芒,所向披靡。宋元东方第一大港的商贸桅帆,高悬着纵横海上的底气与厚重。
一座城,从海口平原到内陆山区,珠链般串起世界文明的斑斓图景。百越路上十洲人,抚摸着丝织品、饮着茶香,从容在铁与瓷交响的街衢,面朝大海拥怀光明。
时光皱褶,炉火忽明忽暗;大明朝禁令的惊涛,拍打喧嚣的东南海岸;率土之滨,片板不许入海,航线封道,春秋雁阵惜别迎来送往的灯塔……
一眼已是千年,文化历久弥新,藤铁之乡尚卿擎一把传承的火炬,让冰冷铁条焊接重生的万物,巧手编织耀眼的星辰。
春风绿了,抽丝剥茧的慧眼,拂过久违的山冈和田野,植被葱茏,封土层次第绽放,惺忪的睡眼悄然睁开,隐约有锤打声声和马蹄嘚嘚,驮着外洋沿岸诸邦的浪涛回响,缕缕异香再次穿过南海岛礁扑面而来,深邃辽阔,袅袅升腾。
余氏老厝残墙
垒石为础,夯土为墙;依山面水,生活是开门见山的苦乐年华。
或避中原板荡,士族衣冠南渡,颠沛的心在蛮荒深山得以安放。冶炼场边开荒拓土,聚落联盟,意志坚如铁石。
余氏一房以山为伍,族亲血浓于水,斗笠蓑衣草鞋,扯一下嗓门叫开赖以生存的大山;面朝黄土,房前屋后是寂寞开无主的春花秋月,日出月落则是柴米油盐的朴素操持。
簇拥青阳炉火,熏陶一副骨骼,百炼成钢。丰年一壶酒香答谢山川,五代同堂围坐取暖的炭火,瓜瓞绵绵防御严寒,总有一颗飞翔于山外的心抵达波涛汹涌的彼岸。
青阳余氏祖厝历经岁月风霜,和冶炼场慢慢老去,留下最初的恒心和毅力。门楣,已随风雨疏竹,只有那墙基沉默千年,在覆盖的深土层里岿然不动。秋去春又来,留得住山中的一草一木,留不住时光荏苒;窑火炊烟的气息,余温尚存,温暖山的另一端;迁徙的族人依然在山上品味千年山水,故土难离,厮守那团烈焰永生的精神魂魄展望未来。
三溪交汇入海
土和水,大山河流的自然天成,先民穿越丛林逐水而居;栖身于岩棚、半地穴式、干栏式的建筑,捕鱼、狩猎、采集,开荒种粮,青阳支流两岸人家。
日出叫醒山野,日落仰望星空;逝者如斯,昼夜交替。
五阆山谷,三溪川流交汇,激荡晋江西溪入海的浪花;西北望长安的下草埔,红星乱紫烟。山坡的窑烟直上云天,叩问天地,发出生活的呐喊与感叹,文明火光翻山越岭。
遍地宝藏,铁、银、高岭土破茧而出,在一双双大脚的春风里摇曳。淬炼、和泥、摆渡,水的浸润和前行,寄予湍急溪涧的双桨,琤琮的节拍,捎上四季的高亢,那是一段新的生命行程,肩挑手扛的吆喝声回荡山谷。
花开花落。燎原的火炬揭开时光深处的真相:“东南泉郡,锭铁之薮也。”田间地头,亦农亦工,东方第一大港樯橹云集南贩北贾,缕缕窑烟开枝散叶。
水一路东流,百折不挠的先民于炉火舒展裸露的筋骨。水,淬火相融;水,银光满地;水,瓷土张驰,一双粗大的手,沿着三溪两岸拨开荆棘找到生活的源头。
如今工匠精神一脉相承,藤与铁包罗万象列装出发,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溪流再度激荡,谱写“世遗”旋律,唱出诗韵合璧的时代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