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泉州观鸟爱好者经过约半个月的跟踪观测发现,有“中国最美小鸟”之称的栗喉蜂虎,在石狮峡谷旅游路一带筑巢“安家”。5月2日,泉州市观鸟学会有关负责人、本报记者前往现场拍摄,记录到20多只栗喉蜂虎,结合现场鸟穴数量及天气条件影响,此地栗喉蜂虎实际数量或不止此数。
(详见5月3日《石狮融媒》公微)
当“中国最美小鸟”与石狮峡谷旅游路“相遇”,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一边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一边是福建省“绿色公路”示范工程、泉州“特色旅游风景道”,两者的叠加效应,恰似生态石狮最真实的写照。而这般美丽的风景,如何保留下来、延续下去,却有许多工作需要做。
过去两年间,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鹤、彩鹮、黑脸琵鹭、东方白鹳,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小天鹅、白琵鹭、白额雁相继到访石狮湿地公园。相关新闻除在本地媒体报道外,还屡屡登上央视,在石狮掀起观鸟拍鸟热潮,并引发爱鸟护鸟的思考。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以及野生动物保护组织提出的建议,涉及完善公园管理体制机制、加强鸟类保护监管执法、引入生态补偿机制,等等。
此番,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栗喉蜂虎在石狮峡谷旅游路“安家”,其意义不亚于前述几种鸟类“来访”。有学者认为,白鹤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来石为“访客”,主要轨迹呈现为迁徙、越冬或中转;而栗喉蜂虎则是来石“安家”,在峡谷旅游路凿穴筑巢、繁殖后代,并且经跟踪观测达到百只之多。从“客人”到“家人”,栗喉蜂虎正在成为石狮的“新市民”,这是千金难买、万金不换的自然生态禀赋,因势利导、加以保护,对于石狮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具体来看,至少有两方面工作需要做:一是对峡谷旅游路栗喉蜂虎栖息地进行保护,此项工作迫在眉睫。眼下,正是栗喉蜂虎的繁殖期,过多观鸟爱好者前往拍照,以及栖息地内存在的不必要的人类活动,对于栗喉蜂虎的繁殖极为不利,应加以限制并加强现场管理。二是从长远来看,应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例如设立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对栗喉蜂虎形成科学可持续的保护,通过科学观测、生态调节以及有序的观鸟拍鸟活动,让栗喉蜂虎在石狮繁衍后代、生生不息,使之成为石狮乃至泉州的一张“生态名片”。
令人欣慰的是,“栗喉蜂虎在石狮‘安家’”的消息,已引起当地镇政府及市有关部门的重视。永宁镇政府已采取行动,派出工作力量加强对栗喉蜂虎栖息地的现场管理,有关部门也正商讨进一步的保护对策。
唯愿,“石狮不负候鸟,候鸟不负石狮”!保护栗喉蜂虎,期待更多的主动作为。(吾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