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毅雄
近日,友人出示一套《林惠祥文集》。我想起书房里很早就收藏的林惠祥《中国民族史》《天风海涛室遗稿》等著作,于是重读一番,竟然在林惠祥的事迹方面有了新的收获。
林惠祥是石狮先贤,1901年出生于蚶江莲埭,1926年以优异成绩成为厦门大学第一届毕业生,不久即赴菲律宾大学研究院攻读人类学硕士,回国后受聘设于上海的“中央研究院”,先后两度冒险进入日寇侵占下的台湾,成为我国研究台湾高山族的第一人,并借此担任“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31年,30岁的林惠祥成为厦门大学教授、历史社会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惠祥向教育部递呈了在厦门大学设立人类学系、人类学研究所和人类博物馆的建议书。1958年2月,福建省政协委员、厦门市侨联副主席、厦大历史系主任林惠祥教授逝世,他的一生致力于中国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的拓荒与建构,是公认的中国人类学奠基人之一。
林惠祥是一位大学问家,中外闻名,其实,他还是一位诗人和武术家,这就不大为人所知了。林惠祥从小读私塾,受过古诗文的训练,格律诗写得极好。1937年,日寇侵华,林惠祥携带自己收藏的文物避难南洋。1938年重阳节,新加坡华商陈延谦邀请林惠祥、徐悲鸿等流寓名士雅集,林惠祥当场赋就一首七律:
佳节重阳客里过,归途何处奈风波。
情牵老菊家园瘁,目断哀鸿故国多。
填海未穷精卫石,回天伫看鲁阳戈。
飘零幸预群贤末,暂释牢愁且放歌。
林惠祥在诗中抒发了身羁海外、心忧祖国的爱国情怀,表达了支持国内抗战到底的坚定信念,全诗寓情于景,文采斐然,是上乘之作。国画大师徐悲鸿对这首诗大加赞赏,尤其推崇“填海未穷精卫石,回天伫看鲁阳戈”化用典故激励抗战,称为警句,并当场挥毫书写这两句诗赠送林惠祥。
当林惠祥听闻国内取得台儿庄、平型关战斗胜利,欣喜赋诗,在新加坡报纸上发表,咏平型关胜利诗云:
横扫妖魔若迅霆,奇功震出说平型。
剧怜当日行军苦,万众梯山足未停。
这首七绝讴歌八路军英勇抗战,取得辉煌成果,同时也注意到国内抗战的艰辛,赞颂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
1945年8月,抗日战争全面胜利,驱逐日寇,收复台湾,林惠祥闻讯赋诗一首:
华夏生灵日照空,昆仑东走脉难穷。
自将青史从头写,见义也应似老翁。
原来,林惠祥的祖辈从蚶江莲埭徙居台湾鹿港经商,林惠祥年轻时在考入厦门大学之前也曾短暂赴台湾谋生。林惠祥在诗中化用近代台湾爱国志士丘逢甲的诗句“昆仑山势走中华,赴海南如落万鸦”,丘逢甲认为台湾是由昆仑山的余脉形成的,林惠祥“昆仑东走脉难穷”与丘逢甲同样表达了台湾与祖国大陆密不可分的观点。林惠祥曾写过专著《中国民族史》,熟知甲午战败被迫割让台湾的史实,自己就像是亲经其事的老翁,抗战胜利收复台湾,对林惠祥来说,比一般人更为振奋,欣喜不已,诗中的爱国情怀溢于言表。
抗战胜利后,林惠祥先是协助陈嘉庚先生编辑《南侨回忆录》,此后于1947年重返厦门大学执教。他在南洋避难期间所作的几十首诗,成为反映海外侨胞心系祖国抗战的真切写照和珍贵史料。
林惠祥的爱国情怀源自于他从小所受到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也与他练习武术所形成的坚毅性格有一定的关系。林惠祥的学生晨起锻炼,常常能在校园里看到林老师虎虎生风地练拳。
林惠祥十分喜爱武术,刀、枪、剑、棍样样精通,他曾经在厦门大学的运动会上,登场演练双刀,轰动一时。他对子女的锻炼成长很重视,清晨就带着子女到海边练拳,还传授子女练习八卦刀、八卦剑。
常年习武,练就了林惠祥一身的胆略。他避难南洋十年,曾经几度遭遇险境。林惠祥流寓南洋,仍不忘考古,颇收集了一些古兵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侵占南洋,有一次搜查林惠祥的住处,他就坐在装有刀、枪的箱子上,如被发现藏有武器,必有生命之虞,而林惠祥镇定自若,涉险过关。
林惠祥精通日语,但他不愿为日寇做事。有一次接受日军审查,他冒险隐瞒懂日语。后来日本人几次威逼利诱他出来做事,都被他拒绝。为了躲避日寇的威胁,林惠祥举家迁徙到新加坡郊外的乡下,开垦荒地,种番薯种菜,摆摊当小贩,艰难地养家糊口,但始终不变卖一件文物。直到日本战败投降一个多月后,林惠祥才在乡下获知这个喜讯。
林惠祥身怀武功,家藏兵器文物,在颠沛流离的异国他乡,在侵略者的铁蹄下,他依然保持坚定的民族气节。抗战爆发之时,林惠祥为了避免所收集的文物被日寇掠夺,不惜辗转万里,随身转移文物,流落南洋,却又在这里遭遇南进的日寇。所幸林惠祥不屈不挠,胆识非凡,终于在历尽千辛万苦之后,携带文物回到祖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文物全部捐献给国家,成为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的珍贵藏品,佳惠后人。今年6月2日,是林惠祥诞辰121周年,谨以此文纪念这位从石狮蚶江走出的杰出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