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养。近年来,鸿山镇洪厝村依托90%以上森林覆盖率的自然“绿色禀赋”优势,持续打响“颜值保卫战”,把村子当作一座大公园来规划建设,让村民生活在“出门见绿、开窗见景”的优美人居环境中,实现从“素颜”到“美颜”的华丽转身。
绿色禀赋 出门见绿
作为石狮海拔最高的行政村,洪厝村拥有90%以上的森林覆盖率,“绿色禀赋”得天独厚。洪厝村先后荣获福建省第二批“森林村庄”、国家第二批森林乡村、福建省第二批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单位、福建省“绿盈乡村”等称号,便是最好的佐证。
“绿色禀赋”是自然的馈赠。对于“绿色禀赋”的充分运用和高效利用,则体现了洪厝村在生态宜居建设方面一以贯之的坚守和智慧。
洪厝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金兴介绍,村里以洪厝山作为起点,建设占地面积近30亩的休闲公园,同时完善西竺岩和村文体活动中心周边建设,供村民休闲娱乐。这一公园为村民“出门见绿”提供了充足的便利,也成了村民乐于聚集、乐于休闲的场所。
换句话说,洪厝村把整个村当作一个大公园来规划建设,将村里的硬件设施升级改造和“绿色禀赋”有机结合,将村民的休闲娱乐场所有机融入“绿色禀赋”中,擦亮了村庄的绿色“底色”,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成色”。
见缝插绿 开窗见景
如果说休闲公园是宏观层面建设带来的中心辐射效应,那么乡村“微景观”“拆危改绿”和“见缝插绿”则给村居环境带来了“多点开花”的效果。
乡村“微景观”建设贵在自然、接地气。王金兴介绍,从东洪路、南北大道两条轴线进行提升改造,延伸到村间道路,因地制宜地设置“广而散、精而美”的微景观、微造型,点亮美丽乡村。比如,在鸿山小学周边环境绘制主题墙画,增设休闲亭等,将南音文化融入乡村风貌及当地文化;对卫生死角进行清理,通过围栅栏、种植花草、增加党建文化广告,打造和谐宜居的文化环境。
同时,在政策范围允许内,洪厝村用足“拆危改绿”和“见缝插绿”的政策优势,系统梳理村里的危房建筑和卫生死角,将它们逐一改造成“街心小公园”,并建立健全常态化管理制度,明确专人负责设施管理等工作,发动就近村民作为看护志愿者,进行日常保洁维护。
乡村“微景观”“拆危改绿”和“见缝插绿”多重措施叠加,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变化。如今在洪厝村,村民“开窗见景”已成为常态,生态宜居的人居环境惹人爱。
(记者 杨德华 通讯员 许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