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人在旅途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磨面岁月

■俞海云

置身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都市,独处一隅,凝眸静思,忽然想起儿时磨面的事。

记忆中,村子的露天方坑里有一盘石磨,坑道边有一条狭窄的小路,供人们背着粮食上下。那时,父母白天要参加劳作,傍晚回家后顾不得吃喝,立即找齐磨面所需的物品——麦子(或其他谷物)、口袋、簸箕、笤帚等,急忙到磨坑里磨面。

月光融融,扫净台面上的尘土琐屑,父亲把麦子倒在磨盘上,使劲推着沉重的石磨转动,母亲边扫边帮忙推。麦子从磨眼慢慢流下去,被粉碎成颗粒,再沿着磨缝一点点淌出来。

放学后,饥肠辘辘的兄弟姐妹都来帮忙。等所有麦子磨成碎粒后,再把麦粒倒在磨盘上。磨完面粉,还要抬开磨盘清扫缝隙中残留的粉末。回家后,母亲把面粉、麸子或玉米糁分开,分别装进布袋里。

推磨非常吃力,我家人口多,但一个晚上也就磨出二三十斤粮食,只够全家人吃十多天。

村子小,只有一盘石磨,供人们轮换着使用。玉米磨两遍,麦子要磨六七遍。其实,麦子有限,磨的大多是玉米、黄豆、红薯、荞麦等。偶尔,也借来毛驴来推磨。

20世纪70年代末,村里通了电,邻村有人安装了电磨。母亲提前淘洗麦子,捡净麦粒里的砂石,扎紧蛇皮袋口子,把磨面时间安排在人多的星期天。星期天凌晨四五点,全家总动员,起身把四五袋粮食抬到推车上,匆匆出发。

山路弯弯,坑坑洼洼,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摸黑前行。天刚蒙蒙亮,到达七八里外的磨坊。尽管艰涩,但比起起早贪黑地去推磨,算是进步很多。

我们把麦子抬到磨坊里过秤,然后拆开布袋,把麦子倒进漏斗仓里,电磨随即高速运转起来。接着,我们又手忙脚乱地把面粉装入布袋,麸皮重新倒入漏斗仓。六七遍后,我们高高兴兴地拉着面粉回家。这种磨面的日子持续了六七年。

后来,在父母的勤劳操持下,家里买了一头小毛驴,粮食慢慢多了起来。那头小毛驴加入磨面队伍,担任拉运的主将,有了它,我们也可以到邻近的村庄磨面,甚至到更远的地方。

1992年,家里有了一辆农用三轮车,接替了小毛驴的拉运任务,走东串西,四处奔波。村里安装了一台电磨后,村民们磨面就方便多了。

2000年前后,村民们纷纷改种西瓜、洋芋、大豆、胡麻,栽植桃树、果树等,自产粮食没有以往那么多,家里面粉用完了,就从市场上直接购买。

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露天方坑里的那盘石磨早已闲置,电磨也不见踪影。村民们进了城,住进楼房,不再为磨面的事发愁,但曾经的磨面岁月依然不时在我脑海中闪现。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