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窑青瓷有着山峰一样的翠绿色,这种迷人而充满生机活力的釉色让人如痴如醉。怪不得晚唐诗人陆龟蒙在诗歌《秘色越器》中如此赞美:“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这是一件生产制作于唐代的“大中元年”铭越窑青釉划花执壶(见图),高27、口径10.3、底径9.9厘米,上海博物馆藏。这件越窑青釉划花执壶的釉色就与诗人陆龟蒙所唱的“千峰翠色”十分贴合。
这件越窑执壶器型修长秀丽,釉色均匀润泽,肩部设有双系,用于系绳以提取方便。器身浅浅地刻划有花卉纹,花瓣硕大,姿态可人,线条流畅自如。此执壶整体做工精致、规整大气,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陶瓷精品。更为难得的是,在壶身上、长把手的右侧,自上而下刻划有“会昌七年改为大中元年三月十四日清明故记之耳”铭文,铭文自左至右排成两行,这十分明确地表明了此壶制作的年代,即它是唐代大中元年(847)所生产制作的,因此它可以作为唐代越窑执壶的标准器,在鉴别和比对越窑青瓷器物时发挥重要作用。
执壶在唐代主要流行于中晚唐时期,生产数量较多。这种执壶既可盛开水作为茶瓶或汤瓶用以注汤点茶,亦可盛酒作为酒注使用。
越窑青瓷与唐代的饮茶风尚关系密切,其瓷质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饮茶者的喜爱。饮茶风尚又影响了越窑青瓷的形制。从唐宣宗李忱大中元年起,唐代进入约五十年的晚唐时期。唐代晚期,越瓷的原料加工和制作都很精细。瓷土经过很好的粉碎和淘洗,坯泥在成型前经过揉练,瓷胎细腻致密,不见分层现象,气孔也少,呈灰、淡灰或淡紫等色。器型规整,碗、盘、执壶等胎面光滑,釉层匀净。特别是晚期,坯体显著减轻,圈足纤细或外撇,制作十分认真。釉料处理和施釉技术也有很大的提高。(尼松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