珀西·毕希·雪莱(1792—1822),英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与济慈、拜伦并称“浪漫主义三大诗人”,代表作有《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自由颂》《致云雀》《勃朗峰》等。
日前,英国学者理查德·霍姆斯的传记成名作《雪莱传:追求》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引进出版,成为知名传记文学丛书“文学纪念碑”子系列“浪漫星云”的新成员。
《雪莱传:追求》把重心放在雪莱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活动上,将雪莱的人生故事展现在读者眼前,塑造了一个更世俗、更冷酷、更有才华的人物,打破世人对雪莱的固有印象,还原其“越界”的诗人形象。霍姆斯因这部传记而一举成名,获得1974年度“毛姆文学奖”。
书名中的“追求”,亦有“追寻”之意。雪莱一生在追寻什么?他的漫漫寻梦路,融合文学、情感的诸多狂想和目标,可谓惊世骇俗。用霍姆斯的话来说就是,雪莱既追寻“哲学上的立场”,也在找寻安身立命的“地理上的位置”。
霍姆斯的写作风格精确、生动,缜密而有力,他在《雪莱传:追求》第一章的标题中将雪莱称为“引火者”,可谓恰如其分——雪莱短暂的一生如火般热烈,他不安于现状,能量十足,充满对旧世界的“破坏力”。这样的开篇也与这位“诗坛上的普罗米修斯”的人生轨迹形成暗合。
对雪莱人生轨迹的“追寻”,是霍姆斯这部“雪莱大传记”的一大特点,也是其传记创作中遵循的原则。霍姆斯认为,对于传记创作来说,钻进图书馆搜寻档案、阅读文献远远不够,传记作家必须亲身追寻传主的身影,必须到传主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去,去传主旅行过的地方,甚至包括那些临时居所。
为此,霍姆斯不惜花费漫长时间追寻雪莱留下的每一处足迹,在地理上捕捉历史与时代的回音。同时,霍姆斯精读并重新审视雪莱所有的日记、书信和诗文作品,批判性地重估其生活与思想,揭示其一生的追求。可以说,霍姆斯让自己完全“沉浸”在传主所处的时代与精神环境里。
在长达数年的素材准备阶段,霍姆斯不遗余力地探寻150多年前雪莱在英国、法国、瑞士和意大利等地的足迹,哪怕只是诗人匆匆经过的无名小城,并整理出大量笔记。对于浪漫主义诗人来说,其人生轨迹与文学创作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霍姆斯的“追寻”之旅有助于揭示雪莱诗歌创作之地与其“内在景观”之间的微妙关联。
雪莱自幼喜欢异想天开,热衷于冒险,满脑子天马行空的幻想,迷恋“怪力乱神”的哥特式意象,沉溺于各种古怪而神秘的实验,这与贯穿其后半生的社会构想、自由之爱、诗歌创新,甚至与其妻子玛丽·雪莱的奇幻小说创作都遥相呼应。
正是这种伴随雪莱一生的理想主义,促使他写出了“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一家喻户晓的名句。《西风颂》这首著名的抒情诗,已成为世界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雪莱传:追求》达到了传记创作的极致,是一部令人震惊、使人着迷的作品,被誉为“有史以来最好的雪莱传记”。时隔近50年,这部极富创造性的传记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并为雪莱研究提供了“新路标”。(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