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华福
1970年是青纸人永远值得纪念的年份。从1958年建厂那一天起,历经12年艰难的创业历程,不等靠洋炉,自制土硷炉,提前一年八个月造出了第一张青纸人的“争气纸”。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青纸文艺宣传队创作编排了这一有着重大历史意义的歌剧,并把原来命名的《土炉》改为歌剧《争气炉》。
上世纪70年代是现代京剧普及的年代,15岁的厂子弟学校女生李丽耘,客串饰演《红灯记》的李奶奶,与李铁梅的扮演者王玉兰,仅凭电影里几个画面和一台旧的半导体收音机,自导自演《痛说革命家史》一节,从扮相到唱腔演绎得惟妙惟肖,博得观众的热烈掌声,而《沙家浜》的《智斗》是厂文艺宣传队的招牌戏。饰演阿庆嫂的马素珍,从小喜欢戏剧表演,天生一副好嗓子,参加工作后,她拜师学唱京剧现代戏,她扮相俊美、演技娴熟,把阿庆嫂演活了,工人师傅路上遇到她都亲切地叫“阿庆嫂”。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通过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消息传来,国人振奋。宣传队连夜排练“群口词”节目——《中国进入联合国》。演出时,当画外音传来这一特大消息时,台上台下演员观众欢呼雀跃。
准确地说,现代意义上的追星是从蔡明、郭达和赵丽蓉的小品《追星族》开始的。其实上世纪70年代青纸厂就有“星”,也有追“星”的。笔者曾听过厂文艺宣传队的林秀珍无意中说过被人追“星”的事,当年厂文艺宣传队到附近的中坪大队慰问农民兄弟、社员群众,当晚她独唱的歌曲是《沁园春·雪》,当“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飘”字刚唱完,台下观众一下子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把伴奏的乐队间奏都压了下去,社员们被这天籁之音震住了。几十年后,其中一个社员到青纸菜市场卖菜,见到她,一下子就认出她来,连声说还记得她当年唱的歌,也喜欢她的歌。
说到上世纪70年代青纸厂文艺宣传队,最绕不过去的是那支有近20人的民族乐器齐全、演奏水平不凡的民乐队,其中王命文吹的笛子、陈智康拉的二胡接近专业水平。2018年改制后的青山纸业60周年厂庆,这支老当益壮的昔日民乐队英姿不减当年,欢快的乐曲、娴熟的技艺,把庆典晚会推向高潮,应邀参加演出的还有原厂长张珉同志的大千金张捷艺,她的女高音独唱《祝福祖国》声情并茂,令人难忘。
这就是那支上世纪70年代活跃在舞台上的青纸文艺宣传队,他们进工厂、下农村、入军营,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在那物质和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闽北山区曾经活跃着一支文艺宣传队,不能不说是青纸人的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