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芳读
秋已尽,冬悄临,欲品浓秋已立冬。闽南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立冬在古代是“四时八节”之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写道:“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民众要为身体补充新的能量,以期顺利度过整个冬季。
闽南人把立冬直接叫“补冬”。闽南人认为,补冬是仅次于春节、元宵节的又一重大节日,在立冬进补效果最佳。补冬自然是离不开吃,进补进补,自然是从嘴进而滋养身体。闽南民间“以形补形”的观念,反映了闽南人补冬的趣味性,仿佛骨子里都有印象派画家的因子,擅长形神兼备的想象。
立冬日民众要进食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食物。最经典的是吃羊肉和姜母鸭。吃羊肉暖胃又暖和,最简单方便的是炖羊肉汤,配上一碗白米饭,不腻,很有厚实感。吃姜母鸭,养胃健脾,气血两补。传统的“黑五类”食品,黑米、黑豆、黑枣、黑芝麻、黑木耳、乌鸡大家都耳熟能详了。番鸭“四物”面线也成了冬季暖身、养生的香饽饽。
闽南人的补冬,生猛海鲜也深受欢迎,其中鳗鱼因为营养价值较高,历来被视为滋补必选。鱼鳖烹炖中药增强药补的效用。“油焗红膏蟳”,肉饱膏满,鲜美醇厚,相当高级,吃了浑身是劲。
旧时,平日里以甘薯为主食的闽南人,只有年兜、补冬等屈指可数的几个节日才能享受到肉味,“补冬”一词总有喜庆的内涵。家家户户要提前张罗,远离家乡的人尽量回家进补,家里的鱼肉融入亲情与期盼,更滋补营养。在立冬日,相识的人见面总要问:“今天补冬,你们家补什么?”透出对彼此生活境况的关怀和抚慰。
补冬也是对民众生养状态的提醒。立冬,万物趋于休止,断开了秋冬的界限,就像关隘一样。要早睡晚起,保温防寒,有利于阳气潜藏,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做准备。补冬是人们为适应自然变化作出的主动调整,是人们世代相承的自我防护和保健方法。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这是养生的最高智慧。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道别深秋的温婉与古韵,迎接冬日的静谧,万物之“藏”始于立冬。林霭弥漫,水汽氤氲,静谧好光影。寒风萧萧,伴冬前行。一路虽向寒,一心只向暖。补冬腾腾热气,绵绵烟火,暖意心中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