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万家灯火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情萦紫帽山

●叶海山

初冬时节,闽南依然风和日丽,处处垂青挂绿、姹紫嫣红,文友们相约采风去,了尽一番踏青寻美的兴致,心情甚是愉悦。

车出人海车流汹涌的闹市后,在宽阔公路上奔驰。不多时,车子忽然拐了弯,减慢了行速。爬坡进入山道,转瞬间,我们从一个喧嚣的世界进入一片空阔的天地,已能隐约看到紫帽山的凌霄塔了。

紫帽与清源、葵山、罗裳合称泉州四大名山。清源横亘于泉州东北,紫帽纵崎于泉州西南,隔着滚滚东去的晋江水而互相对崎,所以紫帽山又称“对山”。因为紫帽的山形如纱帽,常有紫云盖顶,故称紫帽山。

紫帽山高517.8公尺,重峦叠嶂十二峰,郁苍翠碧绵延40余里。远眺云岚缭绕,半倚半卧的淡淡青雾里,叫人联想起“睡美人”的风韵。一旦登上紫帽山顶,俯瞰田野山光水色,那翠竹、那青松、那奇峰、那怪石,远近景物组成一幅立体的水墨画,说是清晰却迷离。我竟如踏入梦境,不能自已地惊叹一声:“绝妙!此景只应天上有,何时降临在人间?”

质朴天然的风光,最是惹人心往神驰,紫帽山于此先胜一筹哩。晶莹明亮的一缕阳光透过雾霭,令人精神为之一振,视野豁然开阔许多,真是“脚力尽时山更好”。紫帽山的地势地物,在我的心中又添一层壮伟气势:清源以石称奇,紫帽以秀出众,姐妹山的风采彼此交相辉映。伫立紫帽山顶一览市区雄姿,更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景观。

同行的文友说,倘若是明朗的秋日,视线随着晋江水东望,粼粼波光的尽头,依稀望得见金门岛……呵,紫帽山如此一脉灵气,怎不叫人遐思翩翩?

钟灵毓秀,紫帽山历史上抚育过许多杰出人才。例如:被誉为“第一通,陈紫峰”的陈琛出生在紫帽山南边的涵口乡,是明代的著名理学家,其著作《四书浅说》影响深远;出生在紫帽山西北麓的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家在紫帽山西南麓深坑乡的著有《四书达解》的王振熙;家在紫帽山南麓古桃园村,官至宰相的林欲楫……从一座山走出这么多出类拔萃的人物是不可思议的,这就是紫帽山的灵圣和神妙了。

紫帽山人杰地灵,乃风水宝地。自唐宋以来便是士子缙绅遁迹避世之所,历代贤豪名士寄寓卜居者络绎不绝。欧阳詹、徐寅、钱熙、庄一俊、黄吾野、何乔远、张瑞图、诸葛璐……他们游历紫帽山并留下不少诗词。例如:南宋王十鹏的“清源水接南溟阔,紫帽山齐泰岳乔”,南宋白玉蟾的“海流城外青罗带,岩耸天边碧玉簪”,元代龚丙的“紫帽崚嶒天与齐,诸山似揖向人低”,明代张瑞图的“绝顶笙歌蹋白云,洞中鸡犬几曾闻”,还有清代黄元骥的“凌霄直上倚天梯,俯瞰尘寰万象低”……

到底是风水宝地,吸引了历代多少名贤。陈紫峰学在紫帽山,葬在紫帽山。此外,明代学者林欲楫、史学家何乔远、著名思想家李卓吾之妻黄氏、著名理学家蔡清之子蔡存远,还有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岳父董飏先,以及清代书法家庄俊元等的墓葬都在紫帽山。是紫帽有幸埋乡贤,还是乡贤有幸埋紫帽?正因为有这些名贤的存在,使紫帽山显得更美更诱人。

“山本静,水流则动;石本顽,树活则灵”……看来紫帽山的美学、哲学、理学意味,给予古人今人的感悟是不浅的。

听过关于凌霄塔的传说,再看了塔顶葫芦,我禁不住好笑铁拐李患了“健忘症”,竟把酒葫芦丢在了这里。友人说,攀上紫帽山凌霄塔不会太轻松。上山的路程大半得步行,一边拨开拂面的松枝,一边脚踏斑斑苔痕的石磴,弯腰俯背一阶一阶地顺着上去。尽管步步艰辛,但我心情非常舒畅。回首以往的岁月,平日世事纷繁,劳形劳神,总是企望寻觅一方安宁,万事自然而然,让“自我”归位存在。唯有凌霄塔赠给我坚强的依靠,紫帽山给予我真诚的爱抚,让我浮躁的灵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一切透彻澄明,一切返璞归真。我忍俊不禁了,扬起双臂临风狂啸,峡谷间荡起声声回音……

莫笑我太痴情,社会生活中的紧张、苦闷,难以理清的纷扰使我心萦紫帽山,即使仅是叫人流连忘情的一瞬间……由此我很赞许有关部门的踏勘、远景规划,对紫帽山积极开发建设。借一角风景,给予人们生活的情趣,是一份不小的功劳。

只要心存一方“山自静、水自流”的天地,人生也就不会太疲惫。经常走走紫帽山,无限“价值”在其中,不信你也试试。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