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
第05版:万家灯火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独居老人生活的“教科书”

●洪辉煌

《透过欧内斯托的眼睛》是一部静水流深式的影片,它没有曲折生动的情节,也没有波澜壮阔的场景,有的是风烛残年的老人和他流水潺潺的日子,庸常、平淡、琐碎。仿佛是摄影师扛着摄像机随机走进一幢老年公寓,遇到一个叫欧内斯托的独居老人,跟拍数天,稍加剪辑便成了这部片子。

影片要表达的主题是独居老人的孤独、寂寞。编导不玩套路,不像许多同类电影那样,把独居老人的悲凉归之于客观环境,诸如儿女不孝、恶邻欺凌、社会冷眼、天灾人祸等,相反,主人公的孤独源于主体、源于自身,与生俱来,无可回避。正如马尔克斯所说:“生命不曾离开孤独而独立存在,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欧内斯托老人,78岁,老伴去世多年,青壮年时是皇家摄影师,见多识广。退休后一个人过日子,身体还算健康,能吃会睡,没有大毛病,生活可以自理,就是眼睛不行,视力衰退厉害,看东西模糊不清。

其实,欧内斯托老人是完全可以不独居的。儿子拉密罗很孝顺,他因工作关系移居里约热内卢,丢下父亲他很不放心,想要卖掉老房子接父亲来和自己一起住,但好说歹说老人就是不肯。一来他认为老房子住了快一辈子,那里有自己的记忆和感情,舍不得离去。二来儿子单身带着孙子,儿媳已经去世,自己尚自顾不暇,实帮不上儿子的忙。三来自己的身体只会越来越差,肯定会拖累儿子,而他没有权利让儿子承担自己年老的代价。四来自己有退休金,衣食无忧,雇了个钟点工,每周房间清理打扫一次,闲时与哈维尔聊天填补寂寞。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欧内斯托老人选择了孤独。

对面邻居哈维尔和欧内斯托年龄相仿,两人关系融洽、情同手足,相互照应。每天清晨谁先开门,必先看对方邮箱里邮件是否取走,若是未取便赶紧敲门,防止有个三长两短。哈维尔耳朵不好,要大声说话才能听见。两人结伴出行,前引后呼,“优势互补”倒是一景。

欧内斯托老人平静得如同一潭死水的生活,因为投入了两颗“石子”,于是荡起了阵阵轻微的涟漪。

其一是女孩比亚的出现。比亚与老人的相识,始于她遛狗时撞翻了老人手持的午餐,她竟然拿狗吃过的食物来抵偿,老人当然不要。进老人家,她看到厨房脏兮兮的,便帮忙擦洗收拾。与老人闲聊时,她谎称自己的姑母住在这楼上,正生病,她来帮忙照顾小狗。其实她是做钟点工,帮遛狗,偷吃了雇主家的东西而被辞退。比亚走后,老人家里的钥匙不见了。过一会儿,比亚又来了,她给老人送来吃的,并表达了歉意。临走时她把“捡到”的钥匙交给老人,老人心存疑窦,但还是感谢了比亚。

初次见面,比亚给老人留下的印象是聪明、善良、热情,但有歪心思,手脚不干净。第二天,老人把值钱的东西藏好,又把一张钱放桌台上,然后出门。比亚用昨天偷配的钥匙进入老人家,拿了桌上的钱和一本书,看到钢琴忘情地弹奏了起来。在门外的老人发现比亚潜入,他假装刚好回家,比亚吓了一跳。老人又假装给儿子打电话,大声地说,遇到一个遛狗的女孩,很细心,会读信,人善良,准备雇佣她。接着老人又假装洗澡,打开水龙头,让哗哗的水声掩护比亚逃离。

老人的三次“假装”,把他发自内心的善良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小心翼翼地保护女孩比亚的自尊,对她成长中的毛病予以最大限度的宽容,同时又用心对她进行正面启发引导。比亚行为越轨,老人并不现场抓包,当面训斥,而是让她在眼皮底下溜走,在仓皇中自我反省。老人假装给儿子打电话,尽说比亚的好话,既巧妙地雇用了比亚,更是对比亚的肯定和鼓励,让她懂得人生努力的方向。此后,比亚与老人相处得很好,老人有一次出门前把一些钱放在微波炉上,比亚没有拿,而是收下老人付给的钟点工钱,老人很高兴,比亚果然是可以教育好的孩子。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老人既伤心又失望,连饭也吃不下:原来是老人刚领回的退休金被比亚偷走了。此时原先雇佣的钟点工来了,老人只好抱歉地对她说,工钱只能拖欠到下个月。比亚由此受到很大触动,坦白了自己偷拿钥匙、钱和书的事实,还说自己欠男朋友的钱,男朋友因此分手还打了她。老人选择原谅比亚,收留了这个无家可归的女孩,让她住在儿子的房间。

一天早上,老人发现昨晚比亚留男朋友在他家过夜,他觉得这样的做法很不妥当,但他并没有说什么。当他知道比亚欠男友3000元时,觉得这可能影响两人关系,应该给予帮助,随后老人给儿子打电话,说家里水管破裂修理需要钱。刚好儿子顺路来看望老人,到家后看到比亚穿他的衣服,睡他的床铺很是生气,但心想这一定得到父亲许可,就没有发作,留下钱,住酒店去了。

独居老人情绪的落寞和感伤总是难免,欧内斯托老人说过:“随着年龄的增长,死亡也变得更加甜蜜。”他与比亚的忘年交成为一道墙,“挡在他和死神面前,遮蔽了死神可怕的越来越清晰的面孔。”

其二是露西亚老太太的来信。露西亚是欧内斯托年轻时的初恋,后来她嫁给他的另一个共同的同学和朋友,相互间就没有了联系。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两人都已进入人生暮年,露西亚有什么话要对他说呢?接到信后老人兴奋得手忙脚乱,他拿来放大镜看,不争气的眼睛让他雾里看花。他摸着围墙走到咖啡馆,本想请熟悉的老板娘帮读,然而见面时老板娘的热情反倒让他担心她的长舌,便很快又打消了主意,只好来求助于老邻居哈维尔。信里说露西亚的丈夫去世了,她很悲伤,哈维尔边读信边调侃起他俩的暧昧关系,欧内斯托老人尴尬而生气,收回信件。回到家里,他请钟点工读,但她识字不多,只读了个开头就读不下去。后来比亚来了,信终于完整读完。信写得很悲戚、伤感,失去丈夫的陪伴,露西亚的生活像被掏空,无所适从。听完露西亚的信,老人的心理、情绪起了微妙的变化,他觉得应该重视自己的生命,开始认真吃药,入睡前要用椅子堵住房门,才放心睡觉。善解人意的比亚为老人出主意,老人照她意见把回信写得真情得体。

比亚觉得奇怪,通讯方式已经发达,有话说就打电话,无需用书信这样麻烦。老人说,露西亚不喜欢电话机的铃声,信的语言更让人愉快,这孕育在时光、等待以及打开信封前的期待中,纸上的文字像是独立的个体,抽离了具体的生活。两人对书信的偏好,是情到深处的独特感受。

自从给露西亚回信后,老人有了新的期待和向往,他不仅认真吃药,而且锻炼身体,还参加年轻人的集会,激情朗诵诗歌。不久,露西亚的回信来了,老人认为比亚比较懂得感情,等着她再帮读信。露西亚信中深情回忆曾经在一起的美好时光,说欧内斯托的信给她带来喜悦,等待的喜悦,并叮嘱回信不要让她等太久。比亚边读边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她立即帮老人回信。鸿雁传书,两位老人旧情复燃,迅速升温。欧内斯托老人打定主意,收拾行装,留下钱给比亚,交代房子由她住,想住多久就住多久,然后愉快上路,向着露西亚奔赴他俩的“黄昏之恋”。

影片从欧内斯托老人的视角,结构了比亚和露西亚两条线,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互相交织、互相推进,落点集中到老人身上,刻画了他宽容、善良、理性、纯情的人格特质。欧内斯托老人对人性有深入的体察和悲悯的观照。女孩比亚身上有不少毛病:一是馋,偷吃雇主的东西;二是伪,会说谎;三是偷,偷钥匙、偷钱、偷书;四是乱,把男朋友留在老人家过夜。然而老人对这位漂泊无依的女孩不是用大棒打死,而是给予理解和同情,看到她身上的优点,理解年轻人成长的代价,因而他包容接纳了比亚,帮助、引导她走上正道。比亚的青春、活力和热情也激活了老人生活的乐趣。对于初恋露西亚,当她选择的是自己的同学,他予充分的尊重,剪断了与她的联系,把爱深藏心底,既不干扰伤害别人,又成全高尚了自己。而当露西亚的丈夫去世后,她的来信让他喜出望外,他自读和请人帮读来信的过程一波三折,很有戏剧性,真实呈现老人急不可耐的迫切心情。露西亚向老人倾诉悲伤并表达爱意后,他听从内心的召唤,载欣载奔,返老还童般地拥抱自己人生的“第二春”。

马尔克斯说:“一个幸福晚年的秘诀不是别的,而是与孤独签订一个体面的协定。”欧内斯托老人用善良、爱和通透与孤独签订了一个不失尊严的协议,他的心灵在孤独中获得宽广的自由。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