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成
没有宽敞的书房,也没有宽大的书桌,更没有如今便捷的互联网、电脑,老一辈学者靠着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坚定不移的学术信念,在斗室中,几十年如一日,披览典籍,对照古今,用手中的笔,一笔一画地勾勒出中华文化灿烂辉煌、源远流长的发展脉络。
那一代学者中,吴林伯的身影,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发清晰。吴林伯(1916—1998),湖北宜都人,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学者,曾先后师从钟泰、骆鸿凯、熊十力、马一浮等名师。
吴林伯教授博览群书、治学博杂,涉及先秦群经诸子、汉魏六朝文献等,尤以《文心雕龙》研究闻名于学林。其主要作品有《论语发微》《老子新解》《庄子新解》《〈文心雕龙〉字义疏证》《〈文心雕龙〉义疏》等。
吴林伯教授在杏坛默默耕耘,以教学为立人之本,陈书良、唐翼明、方铭等都是他的学生。吴林伯教授治学严谨,以治学为立身之本,对学生的学习与研究更是关切入微,这一点从他写给学生的信中即可见一斑。
1983年,吴林伯教授在给学生赵先权的信中写道,虽然他自己的处境也不太好,但他照常读书、研究、著述,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正身处困境中的赵先权共勉。
吴林伯教授在信中勉励赵先权,一个人只要立志、努力,有恒心,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一定能够克服,他以自己暑假期间的经历为例,说明“惜时”的重要性。
那年暑假,吴林伯教授去青岛开会,旅途奔波劳累,然而,他在车船上、旅舍中都不曾忘记要抓紧时间读书,一路上,他坚持重温《穀梁传》,不让一分一秒白白浪费。
得知赵先权打算考研,吴林伯教授更是细细叮嘱他一定要集中精力进行准备。同时,吴林伯教授也表示,武汉大学即将成立研究生院,欢迎赵先权报考(后来,赵先权报考吴林伯教授的研究生,走上了学术研究的道路)。
这封信写于1983年9月10日晚。新学期开始了,当时吴林伯教授正在修改《〈文心雕龙〉字义疏证》(1994年,该书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同时,他还在为学生讲授《文心雕龙》《论语》,忙于治学、授课,很少休息。
老一辈学者的“大学问”,就是这样在艰苦环境中、在寂寞中扎扎实实地做出来的。吴林伯教授凭借自己深厚的文史功底,在几十年的纵横驰骋中,将中国大陆的《文心雕龙》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其“特立独行”的学术精神,也越来越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重视。
吴林伯教授生活俭朴、治学勤奋,以读书、治学为乐,每日手不释卷。在他的影响下,“吴门弟子”学问日进、闻名学界,将“吴门精神”发扬光大。
学者易先生也是吴林伯教授的“入室弟子”之一。
在易先生眼中,吴林伯教授对生活要求很低,对学术要求很高。成为易先生的指导教师后,吴林伯教授的第一件事便是要求他用毛笔在宣纸上把《文心雕龙》五十篇全部抄一遍。抄完一遍后,还要到老师家里,当面用红笔进行“点断”。
当时,吴林伯教授的住房条件很差,能给学生的“待遇”,就是在书桌旁放一张方凳和一块小板凳。方凳作为“小书桌”使用,学生就坐在小板凳上读书。读书时间也颇长,从早上8时开始,午间吃饭休息,下午继续读到5时。
这种“小板凳”上的读书生活,一直持续到吴林伯教授认为“过关”才结束。随后,易先生回到宿舍开始写论文。也因此,易先生常自嘲,他的学问不是坐“冷板凳”做出来的,而是坐“小板凳”做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