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
第03版:人在旅途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龙抬头节俗

郭芳读

“二月二,龙抬头”是闽南重要的传统节日,伴随着丰富的民俗活动。传说,武则天当了皇帝以后,玉帝发怒降罪人间,三年之内不得下雨。但是掌管天河的龙王不忍心百姓受苦受难。瞒着玉帝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知道后大发雷霆,将龙王贬下凡间压在山下,并说“如果龙一想回到天庭,要等金豆开花。”

老百姓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能开花的金豆子。到二月初二,人们发现玉米不就是金豆子吗?于是把玉米做成爆米花,在家中焚香供炉。

玉帝看到人间家家户户金豆开花,让龙王回到天河,继续掌管天河给人间兴风布雨。民间俗信“龙不抬头天不雨”,二月初二有很多地方已经进入雨季,人们认为这是龙王的功劳,就有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云兴雨作是万物生长的条件,人们在这天祭祀敬龙祈雨,祈求新一年风调雨顺。

二月初二,闽南人有剃头的传统,尤其是成年人会借此机会剃龙头,寓意辞旧迎新,鸿运当头,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好运连连。孩童理发,意为“剃喜头”,即借助龙抬头之势,保佑孩子健康茁壮成长,以后出人头地。

闽南俗语“正月剃头死舅”,其实正解是:正月剃头思旧。在古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就没有剃头的说法。直到清朝汉族男人被强制剃发留辫,因怀念前朝心有不甘,于是正月拒绝剃发以示纪念,有思念旧朝的意味,“思旧”的谐音误传成了“死舅”。“有钱没钱剃头过年”,正月天气较冷,加上师傅回家过年。正月不剃头习俗与实际相结合,何乐而不为呢?

二月初二,草长莺飞,万物复苏,春天来了!“龙抬头”又称春耕节、农事节,标志着春节彻底结束,繁忙的一年正式开始,也意味着春雨到来,万物阳气生发。人们选择在这一天下地耕作,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二月初二也是踏青的日子,人们会趁着好春光,外出踏青,享受春天的自然风光。

在闽南民俗中,每逢农历初二、十六,是祭拜土地公的日子,被称为做牙。因为正月初二,土地公已被送上天去,而正月十六,还在过元宵佳节,二月初二就成了“头牙”。人们会准备牲醴祭祀土地公,祈求来年保佑丰收,又称为“做春祈”“春祈福”。各商户备牲礼祭神,祈求新一年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二月初二被认为是灶君公的生日。很多家庭会准备花生、糕饼、饴糖和爆米花等供品供奉灶君公,以祈求家庭平安。

旧时闽南人在这一天不可以到井边打水,以免触动龙头;不能动刀剪和针线,以免伤到龙的眼睛;石匠也要停止一切作业,以免因压到龙头或震坏龙体而招致龙王降灾惩罚。私塾先生选在这天收学生,以期学生学业有成,将来能独占鳌头。这些习俗体现了闽南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及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也展示了闽南人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社区精神。“龙抬头”,盼有好兆头,愿我们都能提振精神头,不负春光、不负韶华、不负自己。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