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
第03版:人在旅途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春风吹拂祥芝渔港

■倪怡方

春日的海雾还未散尽时,那些嶙峋的礁石总爱把往事托举到浪尖。祥芝渔港枕着台湾海峡的臂弯,六百年的潮涨潮落将花岗岩台阶磨出了琥珀色的光泽。当第一缕晨光穿透薄雾,停泊在港口的铁壳渔船便次第苏醒,船头悬挂的铜铃在春风里叮当作响,仿佛在应和着古渡口青石缝里渗出的古老歌谣。

老渔民蹲在修船厂的门槛上卷烟叶,烟丝簌簌落进皱纹纵横的掌心。他总说这渔港的魂灵藏在三样东西里:祖辈传下的黄铜罗盘,天后宫褪色的朱漆门槛,还有渔汛时节家家户户檐下晾晒的鱿鱼干。春潮漫过防波堤的日子,老船工们常聚在妈祖庙前的榕树下,看新漆的船身上跳跃着细碎的金光,听年轻水手摆弄北斗导航时发出的电子提示音。那些关于季风与星斗的传说,正随着渔轮柴油机的轰鸣沉入海底。

明朝永乐年间的县志里,斑驳的墨迹记载着“祥芝澳,舟楫云集”。那时节的渔港不过是道月牙形的天然海湾,渔民们踩着牡蛎壳铺就的小径,扛着桐油浸透的竹篾渔网走向滩涂。早春三月黄花鱼汛起,满港飘着炊烟与鱼露的咸香,渔妇们用贝壳刮鳞的声音能响彻整个雨季。而今站在观景台上俯瞰,近千艘渔船在蔚蓝港池里列成方阵,冷链物流车的冷藏柜反射着银亮的寒光,倒令人想起旧时渔姑发髻间晃动的螺钿簪子。

码头上最热闹的要数子夜时分。探照灯将夜空切成明暗两半,碎冰机吞吐着雪山般的寒雾,起重机吊臂在月光下舒展如巨鲸的脊骨。穿荧光背心的工人们穿梭在集装箱迷宫间,二维码贴在泡沫箱上的瞬间,石斑鱼的鳃盖还在急促翕动。刚刚大学毕业回乡的小女生,此刻正在电商平台直播开渔盛况,手机镜头扫过船舷上“福渔通”智能终端的蓝色屏幕,弹幕里飘过成串的“666”,像极了当年老渔民撒向大海的银鳞。

春雾最浓的清晨,总有三五画架支在防波堤尽头。美院的学生们用丙烯颜料捕捉转瞬即逝的紫灰色调:远处在建的智慧渔港指挥中心玻璃幕墙泛着珍珠母的光泽,近处废弃的舢板船龙骨上爬满藤壶,鸥鸟掠过正在调试的海洋环境监测浮标,翅尖扫过LED显示屏跳动的数据流。穿橙色救生衣的巡检员骑着平衡车掠过画面,车尾绑着的渔网浮子还在往下滴水,在柏油路面拖曳出蜿蜒的银河。

最妙的是暮春时节的黄昏。当北斗卫星在天际亮起第一颗星子,十万盏渔火便从祥芝湾的褶皱里次第绽放。现代化渔港的照明系统将码头照得恍如白昼,智能航标在航道上眨动红绿眼睛,而老船工们依旧固执地在船尾悬挂马灯——他们说电子设备读不懂潮汐的叹息,唯有这摇曳的暖黄光晕,能让迷途的鱼群找到归家的路。春夜的露水降临时,5G基站与百年古榕的影子在防波堤上交错,渔歌号子混着北斗通讯的电流声,被涨潮的海风谱成新的船谣。

潮水退去后,沙滩上总会留下些有趣的物什。穿水靴的孩童捡到过生锈的船钉、残破的龙泉青瓷片,偶尔还有嵌着藤壶的智能定位仪。这些来自不同时空的碎片,在春日的暖阳下泛着相似的光泽,如同渔港六百年的光阴被潮汐揉碎重组。老渔民说等休渔期到了,要把祖传的罗盘捐给渔文化博物馆,就摆在全自动拖网渔船的模型旁边——铜绿与钛合金的对话,或许能告诉后来者,大海的脾性从未改变,变的只是人们聆听浪语的方式。

东方破晓,起锚的汽笛惊飞了礁石上的白鹭,祥芝渔港的春天永远醒得比太阳更早,浪尖上跳动的不仅仅是朝阳的金辉,还有千年渔火淬炼出的生生不息的光。

春风轻轻吹拂,渔港生机勃勃。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