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端午有插艾的习俗。
端午在湖北秭归老家也叫端阳,而且农历五月初五、十五和廿五,要过三个端阳,是一年中非常重要的节日。“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五月因端午有了情意,人行天涯,千里万里,始终走不出亲人的牵挂。而端午也因艾而生了爱,它虽身在故乡门楣和窗台,却香飘万里,心系天涯游子,日复一日揪着游子归心,提醒早日归程。
端午那一天,乡下老家每家每户门窗上都插满青青艾草,据说这样可以消灾祈福。一插,竟有了上千年的岁月。一股淡淡的草药清香弥漫在屋子里,弥漫在童趣融融的村庄里,深深地吸上一口,顿感神清气爽、心旷神怡,让人难忘,流年中一直飘浮着一份乡野浓情。
儿时,每年端午节早晨,母亲都会带着我们去山坡上采艾。来到坡脚,抬头望去,只见满山遍野的艾草苍翠欲滴,深绿色的草叶闪闪发光,亮晶晶的露珠从艾叶上滚落下来,很是美丽。我们在晨风中弯下腰去,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抖落草根上的泥土。不到半个时辰,就采满一背兜,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我们常常乐得合不拢嘴。
回家后,母亲会扎上几株插在大门的两边,如门神守在两旁。母亲坐在檐下,心满意足地看着自己的“杰作”,然后把剩下的艾草编成一个“花环”,戴到我的脖子上。奶奶则早早地用红色绿色黄色的鲜艳彩布做了香包,菱形的、圆形的、扁的,内装干枯的艾草,让我们佩于胸前,放鼻子边有一股子中草药的清香。淡淡的香草味里蕴含着母爱和温情,萦绕心间久久不绝。
晚饭吃过,一家人坐在门堂中或小溪畔,摇摇扇子,谈谈远近新闻,说说邻里趣事,此乃乡村独有的夏夜纳凉图。乡间的夏天,多虫多蚊蝇,艾草是我们的守护神。傍晚时分,点燃一些艾条,艾香缭绕,轻烟升腾,一家人坐在艾香里乘凉,惬意悠然,从不用担心蚊虫侵扰,那些嘤嘤嗡嗡的蚊蝇,早就迷醉在了艾香里,失去了它们应有的攻击力。艾草有爱,除了防蚊蝇,还能除病。
在乡间,谁家有个头疼脑热或皮肤瘙痒等,都会想起艾草。取一把艾草,摘一捧艾叶,熬一锅艾水,洗个澡、泡个脚,之后病症便会减轻几分,逐渐好转。母亲常说:“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那时候家里穷,有个小病小灾的,母亲常用艾草给我们煮水喝。喝一碗艾草水,感冒就痊愈了。
艾草不仅用来装饰,还能做成节俗美食。儿时,母亲采割回来的艾草散发着阵阵香气,涌上我的心头。那时我最喜欢母亲的艾草饼。母亲用面粉和着焯过水的艾叶做成的艾草饼,黑黑的,有点发绿,咬上一口,又甜又有一点苦香味儿。母亲有时还在艾草饼里放豆沙红枣,吃起来味道更过瘾。刚吃第一口有点涩,再品是甜的,再吃就津津有味了,吃完艾草饼,嘴里全是艾草的香气,口齿留香。
古诗云:“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艾草不是最美的花草,也不是贵重的植物,祖先却选择在端午节这一天,将它们高高举过头顶,插于进出的门楣之上。越过岁月的时空,我似乎看到一束素雅的艾草,凝聚着祖先质朴而又睿智的目光。借助古老的习俗,我们在氤氲艾香里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