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家,艾草是一种灰白中泛绿的植物,在村子里的田边地头、小溪边,一丛丛、一片片,随处可见。其生命力顽强,割去一茬,新的一茬很快又长出来,顽强地冒出郁郁葱葱的一片新绿。
艾草的香是独特的,一种淡雅似草药味的清香夹杂着水果味的香,香中藏苦,苦中带香,如同它“一肩扛起苦乐年华”的宿命。
艾草的香气里藏着千年时光。《诗经》有“彼采艾兮”的吟唱。南朝《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五月五日采艾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说的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争相采艾,扎成人的模样,悬挂于大门之上,以消除毒气灾殃。端午插艾的习俗延续至今。
古人视艾草为“医草”,《本草纲目》赞其“通十二经,逐湿寒”,据说艾草煎蛋是孕妇的保胎神药,而苏轼笔下“风来蒿艾气如薰”更将艾香升华为诗意。福建人用艾草做糍粑,江南人以艾草煮蛋,皆是春日与端阳的味觉记忆。时至今日,艾草的中药养生理念逐步彰显,人们在家里烧艾条熏室,煮了生姜艾叶水泡脚,将艾绒制成艾条,给病人针灸(也叫艾灸),以达到驱除体内湿寒、疏通经络的作用。
艾草的香气最擅长唤醒人间烟火。母亲曾采艾叶为幼儿擦洗眼睛,煮水驱寒,艾香氤氲中是舐犊情深;邻居在花圃种艾驱虫,端午挨家送艾,香气串联起楼道里的守望相助。甚至艾草的枯枝可制香囊,残叶能熏衣,连燃烧的艾条都是驱蚊疗愈的良方。这些细碎日常,让艾香成为情感的纽带,承载着乡情、亲情与对平安的祈愿。
夏天来临蚊虫猖狂,晚饭前后,母亲便取来几束晒干的艾草,放在院子中间点燃,缕缕青烟缭绕而起,那些蚊虫被熏得四处逃散,我们也避免了蚊虫叮咬的烦恼。一整天,一股淡淡的清香弥漫在屋子的每个角落,弥散在院落,沁润在心里,传达出家人对健康平安、幸福顺遂的一种向往。
端午节这天,闽南人劳作归家,往往会顺手在路边采一把艾草,精挑几根,与榕枝扎成一束,倒挂门前,寄托“插榕(情)卡袂穷,插艾卡得人疼”。到了晚上,用余下的艾草煮一锅香浓的艾草水,给家中的小孩沐浴,相传,能赋予孩子们强健的体魄,庇佑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茁壮成长。每当想起小时候用艾草水洗浴,总觉得是那样的芬芳、亲切,我似乎闻到家乡粽子的味道,闻到“苍术蝉蜕”的香气,也唤起我心底那份美好的回忆,我的思绪飘向老家,飘向那些平淡却温暖的日子……
艾草的流香,是自然的馈赠,亦是人文的沉淀。它教会我们“保持个性,坚守本真”,正如那些在深山守护阵地的军人,如同艾草般扎根荒野,以平凡之躯书写不凡。而当艾香飘过千门万户,它又化作游子的乡愁,提醒我们“根在何处,魂归何方”。端午将至,不妨采几株艾草插于门楣,让流年似水,香气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