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石狮不少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都开设了在校园种植果蔬的劳动课程,取得不错的效果。就在不久前,教育部专门印发《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将劳动课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自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传统工艺制作”等劳动内容,将进入全国中小学课堂。
一直以来,全社会都在倡导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没有劳动教育的教育是不全面、不完整的教育。近些年来,从家庭到学校,只重视文化课,不重视劳动课,使得校园劳动教育处于弱化状态,逐渐被边缘化。如何通过课程设置,有目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如何通过丰富的形式和载体,让学生在掌握劳动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劳动精神?笔者认为,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上下功夫,才能让劳动课程取得育人实效。劳动课程要取得育人实效,还要注重实践,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激发他们参与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当然,我们也应清楚看到,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除了学校,家庭、社会也要参与其中。家长要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既与孩子一同参与劳动,又能做到不包办代替。学校要因地制宜,合理建设劳动场所、开发课程资源。社会要做好保障,共建劳动实践基地,提供合适岗位。唯有多方合力,方能激励学生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用诚实劳动、努力奋斗来成就梦想。(木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