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第05版:人在旅途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篮球往事

■曾华福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福建闽北的三明、南平,不少大型厂矿企业由于所处之地在山区,职工业余生活十分单调,为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举办了篮球赛事。

在三明、南平大型厂矿企业的带动下,山区曾刮起一阵招收篮球运动员的旋风,被誉为“篮球之乡”的闽南有一批曾在部队军区及以上篮球队效力的运动员(包括女篮)纷纷加盟。一时间,这些工矿企业球队兵强马壮,赛事频频,水平之高,场面之轰动,牵动了球迷观众的心。

当时隶属南平地区的青州造纸厂,也特招几位从福建省军区转业、退伍的球员。这些篮球高手的加盟,无疑极大提升了青州造纸厂的球队水准,不仅给青纸厂职工家属的业余文化生活带来了欢乐,也给沉寂的青州平添了一抹阳光。

每当夜幕降临,厂区灯光球场人山人海,有职工,有家属,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里三层、外三层,挤满看球的人。当三个身材魁梧、体格健硕,身穿印着“福建军区”球衣的球员一上场,立即迎来球迷观众的热情掌声。

特别是赛前十分钟的热身跑篮,球员们在快速跑动中接球上篮,那身轻如燕、动作娴熟、一气呵成的艺术化球技表演,让全场观众球迷眼前一亮,掌声、喝彩声不绝于耳,训练有素的球员也频频向观众点头示意,表示感谢。

短促有力的哨声一响,比赛开始了,裁判员把球高高抛起,4号中锋以绝对身高和令人咋舌的弹跳,把球轻轻点给后卫15号,对方来不及退防,14号前锋接过15号的快球,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上篮得分。“闪电式”接力快攻战术,球还没打就先得两分,用闽南话叫“偷惊鸡”,让观众看呆了。

这些球迷,在场外是观众,在场下则与球员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对球员们关爱有加。当时,职工的口粮是定量的,打篮球体力消耗很大,球员们白天要同工人师傅一样上班,下班后还要打球,时间长了,球迷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一到星期天,球迷们就会约我们一起上山砍柴火,回来时球迷们就会做好吃的犒劳我们,虽然爬山累了点,但有鲜甜脆爽的烙饼吃,累并快乐着。说是上山砍柴,其实是球迷朋友想让我们换个环境,带我们游山玩水,放松一周来又上班又打球的疲惫身心,这才是球迷朋友的良苦用心。

听说我们这些球员缺少营养,工友中会打猎的球迷也想做点贡献,他们联系我们,趁着轮休,带上干粮,一起进深山狩猎,一去就是一整天。一趟下来有时收获可不少。记得有一次我参加狩猎,回来之后大快朵颐,好不惬意,可以说既好玩、刺激,又可补充营养。

还有班长李师傅,他特意兴冲冲地跑到球场,说他们几个会干农活的广东老乡,在厂大食堂对面找到一块四五亩的洼地,洼地三面背山,山上有流水下来,适合种水稻,不用怎么管理,让我们也加入他们的行列。

虽然我们也来自农村,但插秧种稻可是技术活,从放水溶田、土地平整到插秧施肥等田间管理,我们这几个球员总共才去过两回,但到了水稻收成时,我们每人却都分到一大袋大米。

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例如,职工大食堂的炊事员,也会用他手上的勺子,在打饭、打菜时给予我们这些球员“适当关照”,我们却全然不知。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但那些年篮球场上的那些事仍历历在目,三天三夜也说不完。那些曾经驰骋在球场上的运动员和精彩演绎的瞬间,那些球迷的真情关爱与真挚友谊,都留存在一代人的记忆深处。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