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长安三万里》的切入点是高适和李白的友情,描述他们戎马一生的故事,从那些快意恩仇里,可以窥见历史的一角。
我喜欢《长安三万里》的叙事节奏,不急不缓,娓娓道来,并佐以浪漫的诗句,像展开一幅精美又辽阔的长轴,那些看似平淡的剧情积攒起来,可以在最后引爆你的情感,尤其是李白和高适的友谊深情,牵动着观影者的心。
电影里的高适是一个让人心疼的角色,他年轻时郁郁不得志,无人识他安东高氏,想要建功立业、光耀门楣的他一次又一次被现实击倒,一次又一次回到梁园,沉淀积累,等待时机。而盛唐之时,他只是一个无名小卒,身边的朋友不是有名的诗人,就是有功名的官员,落寞无奈,壮志未酬,谁懂他的心?
李白和高适不同,他生性洒脱,潇洒不羁,狂傲自信,崇尚浪漫和自由,他可以一掷千金,换歌女一舞,也可以沉醉于美酒,痴狂又放纵,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李白是酒中仙,是谪仙人,他也曾郁郁不得志,苦于报国无门,在电影里,他不是个完美的圣人,他有缺点,不守约定,纵情诗酒,但站在高适的角度看,挺合理的。李白和高适一个飞扬不羁,一个沉稳厚重,这样的挚友关系,就像太极的两仪,分道扬镳,又始终缠绕。
影片中,大半生籍籍无名的高适,哪一次来到李白身边,李白这个赫赫有名的大诗人都是热情接待。他向那么多举世闻名的才子大声介绍,这是自己的好朋友高适。李白对高适确实是盛意拳拳、真情实意的。至于李白忘了约定,可能只是喝高了。
高适最初读书不成,李白好心劝学,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高适口吃,他说高适胸中锦绣,总有一日能脱口而出。后来,高适极度失意时,李白也极力鼓励,说他的《侠客行》写的就是高适。高适于是重新振作。高适的相扑技能,也是李白教的。凭借这个技能,高适投军时,直接在军中领导了一支马队。高适破吐蕃解长安之围,用的计策也是李白教他的相扑之术。
后来,李白入狱,高适自己救不了李白,就写信让郭子仪去救李白,也算全了两人一生的情谊。这已经是乱世中难得的善始善终的友情了。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被大赦后的诗句,想必高适读后会更加宽慰吧。在这部影片里,高适和李白的友情也许没有武侠小说里那种肝胆相照、血脉偾张的感觉,但绝对是动人心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