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酷热难熬,盼立秋的心情格外急切。好在“苦夏”尽,秋天将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写道:“立,建始也。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立为始,揫即束。自此,万物渐渐走向萧索成熟状态。
立秋不代表暑热全然消退,此时还处于伏天,“秋老虎”余威尚存,中午仍较炎热,但一早一晚比较凉爽了。因而,秋天的夜晚最值得期待。秋夜,静谧安详,月光似银,夜色清凉如水,四周弥漫薄薄的轻雾。举首仰望,璀璨的银河繁星闪烁,牵牛星与织女星隔河遥望……这样的夜晚,是多么幽静而浪漫啊。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宋代诗人刘翰的《立秋》细腻地写出了夏秋交替时的感受。明月皎皎,虫儿唧唧,微风自窗悄然而入,像有人摇动团扇,舒爽惬意。一觉醒来四下寻觅秋色,只见一叶从梧桐树上静静飘零,巴掌大的落叶铺满台阶,清寂无声。事实上,梧桐喜阳,耐寒性不强,立秋一到,便敏锐地感到天地间一丝凉气,于是开始落叶以降低自身消耗。
在自然界一枝一叶变化中,人们感受到又是一季到来。每个节气都有“三候”,立秋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前五日,风在树林间穿行,拂过衣袖,即便那么轻灵,也觉丝丝凉意。暑热不经意间被撕开一道豁口,像泄了气的皮球,渐渐没了原先张狂的脾气。又五日,由于昼夜温差拉大,清晨,微微的凉风拂过面颊,舒爽宜人。袅袅淡雾尚未凝结成水珠,似轻纱笼罩,所以叫白露生。唐代诗人孟浩然细致地观察到莎草丛中有晶莹的露光,因而在《初秋》中写道:“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再五日,蝉儿晓知昼热夜凉,于是晚起早歇。虽在白天争相嘶鸣,但一日比一日减弱,秋的气息渐渐浓厚。
我一直以为,立秋要下一场雨,否则算不上秋日真正到来。初秋的雨少了一份急躁,多了一份柔媚。雨,滴在手背上凉凉的,沁到心间,一股凉爽从心底漾起。雨,落在草木上,沙沙作响,一片叶缓缓飘落,落得轻柔、落得坦然。山谷中的雨更有意境,“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唐代诗人王维在《栾家濑》一诗中,以“飒飒”二字描写秋雨,极为传神。我喜欢雨后到郊外,水还在哗啦啦流淌,清凉的空气里弥漫着撩人的果香、花香和泥土的气息,轻轻吸上一口,心醉神迷。
“秋”字的本义是禾谷成熟,此时的庄稼更需要雨,正如农谚所说:“立秋一场雨,遍地黄金出。”走在乡间小路上,绿还挺带劲,可色度加深了,有一种历练后的老到。春耕时牛鞭甩动的声响,一直催促着庄稼使劲地跑,经历春生夏发后,已显露丰腴的身姿。葡萄一串串挂下来,正编织着甜蜜的梦。丝瓜吹着金黄的小喇叭,一直把身边的南瓜吹到泛黄。亭亭如盖的叶子再也遮不住了,大大小小的南瓜如车轱辘般壮硕。水稻茂盛,稻穗已伸出大半个头,穗上的小花随风抖动香气。抬头望天空,蓝得纯粹,即便有几片飘浮的云,也洁白无瑕。小鸟拍动着翅膀,或许在“侦察”稻谷的长势,几声啼鸣后,满意地飞向天边。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季节正悄然转换,自然界万物忽然“惊起”,觉察到秋的来临。“立秋到,年过半”,我们也应“惊”时光匆匆如流水,“惊”一些工作尚未完成。在这个美好季节里,更当奋发进取,踏着秋天的节律,结出沉甸甸的硕果,与大自然联袂呈现一幅多姿多彩的大美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