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总是悄无声息地流过,一本崭新的日历翻开没多少页,令人难忘的腊八节已匆匆向我们走来,儿时美食腊八粥的诱人香味再次轻袭着我记忆的门扉。
上世纪70年代,人们平时吃的主食都是粗粮,那时能吃上一顿腊八粥,常常令人回味良久。记得到了腊八那天,母亲早早地起来,开始拼凑腊八粥的原料,大米、红豆、花生仁、芋头、玉米、萝卜、荠菜、青菜,先清洗干净,再把红豆、花生仁等原料浸泡在水中。
到了下午,母亲早早地从地里收工回家,把准备好的食材放入锅内,开始熬煮腊八粥。我兴奋地抢着添柴烧火。母亲告诉我,先要用旺火将锅中的这些食材煮沸,而后用文火慢慢熬粥,这样容易煮透,粥也好吃。
就这样,我坐在土灶口,按照母亲的吩咐进行操作。半小时后,锅里的水沸腾起来了,五颜六色的煞是好看:白白的芋头和萝卜,赤色的红豆和花生仁,黄色的玉米粒,这些食材和大米一起在沸腾的水中翻涌浮沉,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水开了以后,我向灶膛里添柴的节奏慢了下来。在小火不疾不徐的催生下,腊八粥慢慢变稠了。母亲就把已切好的青菜、荠菜加了进去,又向锅内加了两勺盐,用铲子把腊八粥上下拌匀后,不一会儿就可以出锅了。
这时,天已经暗了下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母亲刚把盛好的腊八粥放到桌上,我就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虽然烫得龇牙咧嘴,但心中充满实实在在的欢乐,敏感的味蕾一下子被点燃了,黏稠滑嫩的粥喝在嘴里清香瞬间溢满舌尖,吞下去一股暖暖的惬意很快在全身上下流动起来。父母看着我的馋相,说道:“慢点吃,没人和你抢啊。”他们一边说,一边把我爱吃的芋头、花生仁夹到我碗里,直到我吃得肚子溜圆为止。
一大锅腊八粥一顿是吃不完的。第二天,母亲又用饭盒把腊八粥装上让我带去学校中午蒸热了吃。上初中以后,我到外地读书。后来,我留在外地学校教书。每年腊八节,学校都还没放假,但每次放假回去,我总能吃到母亲做的香喷喷的腊八粥。
从书中我了解到,腊八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传说中的版本虽然各有不同,但都说明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怪不得儿时喝腊八粥时,父母常叮嘱我要把碗里的米都吃完,不能浪费。
四十多年时光一晃就过去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吃腊八粥已是平常事了,如果不怕麻烦,天天吃腊八粥都不成问题。现在的腊八粥食材也比以前丰富多了,各种豆类、干果应有尽有,也不用母亲绞尽脑汁去拼凑腊八粥的原料了。而超市里现成的八宝粥花样繁多,味道也很不错,但总觉得不如当年母亲亲手做的腊八粥好吃,更没有了多年前围着灶台急切期盼腊八粥出锅时的那种喜悦。
如今,我已远离家乡多年,但每到腊八节,童年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腊八粥的温馨场景却萦绕于怀,久久难以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