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
第07版:人在旅途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乡间雪夜

■刘 峰

儿时清贫,一到冬夜乡间老是停电,一碗青灯成了全家人的唯一照明。点灯读书,灯焰如豆,呆坐时间一长,寒气从门隙钻进来,让人冷得发麻。尽管如此,因为书是借来的,仍要忍寒而读。

父亲看在眼里。天亮后,他顶着风雪,去湖野割回一捆捆芦苇。到了夜晚,母亲将小灯移至灶房,将一束芦苇点燃,轻轻塞进灶膛。不一会儿,灶房火光一片,映照得每个人脸上红彤彤的。

芦苇不耐烧,火光时断时续。见此,父亲灵机一动,天蒙蒙亮,他又扛起镢头,去山野挖回一些树蔸。到了夜晚,当芦苇熊熊燃烧时,塞入树蔸。由于树蔸耐烧,光线更亮,眼前的每一行字都是暖的。

夜半,山村寂静。小窗外,每一丝幽微的声响,在寂静里如涟漪般放大,静谧而神秘。树蔸通红,呈现一种静燃状态,有时读着读着,无意间瞥一眼灶里火走龙蛇,会让人产生一种恍惚之感。

读书久了,容易饿。父母提前为我准备了红薯、豆子等吃食。取几只红薯,用火钳扒个坑,埋入,不一会儿,就闻见烤香,扒出来,剥去焦皮,轻咬一口,又糯又香;再抓把豆子撒在火烬上,立即传来一串爆竹般的脆响,给寒夜平添了别样的清欢。

那些雪夜,守着一灶火光,静谧之中,我读了不少书。这些读物,仿佛大山里的“绿色食品”,给了我儿时最好的滋养,启蒙了我的心智,给我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如今生活在城市里,我仍嗜书如命,仍喜雪夜读书。有时,读着读着,偶尔抬头,但见窗外雪花簌簌,积雪莹莹,竹影摇摇,有一种清绝意味。再看书房之内,小灯暖暖,书卷叠叠,茶烟袅袅,有一种微醺情状。

想起古人所绘的《雪窗读书图》,一种清寂之感袭上心头,仿佛置身于画中。平素难读的书,在这个季节成了一种享受,《浮生六记》《小窗幽记》《幽梦影》等书籍,此刻让人嚼之有味,反刍不已。

于是,想起乡间雪夜那一灶火光,想起走了许多年的父亲,想起如今垂垂老矣的母亲,想起被岁月悄悄偷去的许多许多……唯一不变的,是陪伴在身边的一本本书,开开合合在掌心,浮浮沉沉在流年。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