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种草消费”作为一种新消费业态,借助各类互联网平台悄然兴起,受到不少年轻消费者的追捧。人们在网络上浏览网红们、博主们的各种“种草笔记”,寻找满足需求的产品,进而“拔草”下单。“种草”过程虽然省时省力省心,但消费者在“拔草”时,还应保持理性消费,避免“掉坑”。
“种草”成为消费指南
“种草”,是网络流行语,泛指把某种事物推荐给他人,让别人也喜欢该事物的行为。网购时代,各种商品铺天盖地,如何才能快速从中筛选出心仪的商品?“种草”便成为不少年轻消费者推崇的消费方式之一。
当我们打开微博、小红书、知乎等社交软件,经常能看到有人发布“种草”笔记。此外,在淘宝、京东等传统购物平台,抖音、B站等视频平台,如今也有大量“种草”内容,通过短视频、图文等形式描述产品特点、分享消费体验,将产品推荐给其他人,“种草消费”悄然兴起。
“现在,当我想尝试一款新化妆品时,都会去网上搜索,先查看博主们‘种草笔记’,然后再做决定。”市民蔡女士经常网购,在她看来,博主们给出的“种草”推荐,不仅图文并茂、有声有色,还包含了产品使用体验、效果分析等等,可以帮助她快速找到满足需求的化妆品,省时省力省心。她说:“既然大家都说好,那买起来应该不会错。”
热衷于分享生活的黄女士说:“当我发现一家好吃的餐厅或者好玩的地方,也会想‘种草’给朋友,希望能给他们提供参考。”黄女士认为,通过“种草”,能找到与自己口味相似、兴趣相投的群体。如果自己的推荐能被他人认可,自己也会感到开心。
消费者“拔草”须谨慎
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养成了从“种草”,到产生消费欲望的“长草”,再到“拔草”下单购买的消费习惯,“种草消费”已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消费业态,这也让一些人从中看到“商机”,通过虚假“种草”,蒙骗消费者,进而牟利。
去年年底,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清朗·打击流量造假、黑公关、网络水军”专项行动,其中就提到“重点整治雇佣专业写手和网络水军虚构‘种草笔记’‘网红测评’进行刷分控评等问题”。
市民李先生就曾被“坑过”,他是篮球爱好者,有一次他通过一名球鞋博主提供的链接,购买了一双名牌球鞋,结果收到后发现质量很差,明显是“假货”。“有些‘种草笔记’只提优点不说缺点,夸大甚至虚假宣传,等东西收到了,才发现一堆问题。”他说。
不仅如此,“种草”还容易诱发冲动消费。市民蔡女士说:“每次看到主播推荐的口红,她都忍不住购买的冲动,但其实家里已经有一堆口红了,退又退不回去,几十年都用不完。”
“‘种草’本质上是一种消费模仿,是一种另类的‘广告’。”业内人士表示,面对“种草”,消费者要保持理性、适度消费,同时也应多方核实,避免掉坑。(记者 林本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