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街菜市场的墙根树下,修鞋匠和他的小摊是一道特有的风景。修鞋匠一年四季风雨无阻,总是早出晚归,守着他那不起眼的鞋摊。地上摆着谋生的行头:一台补鞋机,一块“工”字形的黑铁钉垫,一个包裹着皮料等各种零碎件的塑料口袋,一个木头箱子。他坐在小马扎上,旁边放了一张长条矮木凳子,供修鞋的客人坐。
修鞋匠个头不高,显得精瘦,剃着板寸头,花白的头发下,黑红脸膛像秋后的红高粱。他看上去近70岁了,他的脸上写满了生活的沧桑,岁月的犁铧在他的额头上留下了明显的沟沟坎坎。他身穿粗布衣服,腰间围着黑得发亮的皮围裙,裤子膝盖处打着补丁。
我有一次去修鞋,他见来了活计,热情地拿出小凳让我坐下, “您看还能修吗?”“没问题,比这坏得厉害的也修得了。明天来取。”老人咧开嘴笑了,那一瞬显出由衷的自信。他立即戴上老花镜,取过一双鞋,端详了一番,随后手脚麻利地打开木箱,里面分门别类地摆放着锥子、割刀、胶水、锉刀、钢锯、针线之类,一应俱全。最多的是各种尼龙线、麻线和涤纶线,有颜色和粗细之分,看得出修鞋匠的活计很讲究。
由于从事修鞋的人越来越少,活计忙不过来。修鞋匠特讲信用,你把鞋交给他修,他总会和你说好取鞋的时间,无论是修或是钉,总能让人穿在脚上满意地离开。翌日,我又来到老人的摊前,他瞄了我一眼,随即顺手取出鞋递给我。接过来一看,鞋面修好了,鞋跟也换了新的,崩了线的地方重新缝合了,鞋子擦得油光锃亮。
鞋底开线的,他拿过一把割刀,在鞋底侧面割开一条缝,将鞋放在修鞋机上。接着,从木箱里拽出一团和鞋底颜色吻合的涤纶线,将割开的那条缝插到机头线柱上,而后将线头牵引到机头的针眼里。老人身子微微前倾,一手扶鞋,一手摇着机臂,动作轻车熟路,一双旧鞋也获得“新生”,看不出明显补过的痕迹。
钉鞋跟时,老人嘴里叼着两枚黑铁钉,膝间夹着那块“工”字形的黑铁钉垫,右手的小锤使劲锤下,砸得够实够准。
修脱胶的鞋帮时,只见他取出一个透明小胶瓶,拧开小盖,将透明的胶水挤在小缝隙处,再用手使劲压几下,瞬间就修好了。那是一双怎样的手啊,龟裂、粗糙、结满老茧,而且黑得发紫,却又如此灵巧。他用自己练就的技术养家糊口,撑起家庭生活的天空。他乐观豁达,对生活永远充满希望,靠勤劳的双手过着充实的生活。
与修鞋匠聊天,是一种纯粹自然的人与人之间和善的交流,让我对生命进行重新审视和反思。夕阳下,我突然发现,修鞋匠和他面前的小摊、身后的墙根以及梧桐树共同构成了一幅剪影,而城市街头的琐碎日常,全都隐藏在这幅剪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