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第05版:人在旅途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那年的中秋节

■倪怡方

再过几天,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那是一个万家团圆,共赏一轮明月的欢乐时光。

可是,每每想起那一年的中秋节,我就有一阵揪心的疼痛。三十五年前的农历八月初十中午,父亲的生命在那一刻画上了休止符。那一年,他才六十七岁。

父亲一生历经坎坷,离休安置进市干休所才几年时间,本应好好安度晚年,不料却猝然离世,让我们一家人措手不及,痛不欲生,很久很久,我们都还沉浸在无尽的悲痛之中。

父亲是慈父。在我的印象中,他像弥勒佛一样经常笑口常开,不论是出门上班还是下班回家,总是乐呵呵的,见到谁都是笑容满面。记得小时候,尽管工作再忙,他的关爱也是无处不在。我坐过几次父亲的“专车”——那辆大横杠的永久牌自行车。他车技不好,载着我经常一路响铃,遇到人多的时候,宁可下来推着车步行。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很喜欢、很知足。

那年,他从印尼大使馆离任回国。那是一个夜晚,我跟省侨委的小轿车去福州火车站接他。当天晚上单位特意举行了一个简短的欢迎仪式,结束后他来到会议室门口带我回家,路上一边抚摸着我的脑袋,一边从口袋里掏出几颗糖果放在我的手心,那几颗糖果我捂在口袋里,好几天都舍不得吃,差一点就融化了。

童年时,我体弱多病,有一次发烧感冒咳嗽,长时间不愈乃至住院治疗,康复后出院的当天,父亲破天荒地买了辆玩具小汽车给我。那是辆绿皮铁壳的上海牌小汽车,它陪伴我一直到小学快毕业的时候,才转送给我家的亲戚小孩,这算是我童年最奢侈也是最珍贵的一件玩具。现在看来,虽是点点滴滴,却彰显出父爱的深沉。

父亲是良师。从我懂事的时候开始,就知道父亲从事的是文字工作,晚上饭后加班加点写材料是家常便饭,所以他一进卧室开了台灯,关上房门,我们一家人都会自觉地“偃旗息鼓”。我们姐弟妹几个,要么到另外一个房间做作业,要么出门找邻居小孩玩耍,不敢胡乱造次。

在我的印象里,父亲因为加班写稿,第二天眼睛往往就会布满血丝,嘴唇溃疡,讲话吐字都有点困难,让家人心疼不已。受到他的熏陶,我自幼也对阅读、写作产生浓厚兴趣。从幼儿园开始,父亲就为我订阅儿童画报《小朋友》,到了小学就是《少年文艺》,有意识地培养我的学习兴趣。父亲还开放他的藏书让我尽情体验,如《林海雪原》《红岩》《野火春风斗古城》《小城春秋》《红旗飘飘》《卓娅与舒拉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到了中学时期,除了让我看四大名著,父亲还鼓励、引导我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如《呐喊》《彷徨》《阿Q正传》《狂人日记》《朝花夕拾》等单行本,称赞鲁迅先生的文章是匕首是投枪,值得学习。一直到我上了大专,他还专门为我订了《文学报》《杂文报》《人民文学》《十月》《作品与争鸣》等报刊。现在回过头看,是父亲浓浓的爱意一路陪伴着我长大成人。

父亲是益友。我参加工作后,从事的是教师职业,这和父亲参加革命工作时的职业居然不谋而合。闲暇时光,经常听他回忆起边从事地下工作,边教授学生的往事。哪个教师同事博学多才,哪个学生调皮捣蛋,在他的口中说出,常常是生动形象,活色生香,给我启迪、促我上进,让我茅塞顿开,受益良多。

我们父子俩还有一个共同爱好,就是星期日逛新华书店,有时候是不约而同,有时候是他前脚刚走我后脚就进去。那些年,书店的工作人员都认识我们,见面微笑打招呼是常有的事。不知不觉间,父亲对于我,已经犹如一位书友,我们在茶余饭后可以一起讨论哪本书、哪个人物,偶尔意见不一致,父亲也不会居高临下呵斥我,而是平心静气听我说完自己的想法,才发表他的观点。事实证明,父亲的分析往往高屋建瓴,让我自愧不如。就这样,父亲亦师亦友,陪伴我到了而立之年。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三十五年了,几十年来,他的音容笑貌一直都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海里:春夏一件的确良衬衫,秋冬一件中山装,永远是一副洗尽铅华的老共产党员的本色写照。

那年的中秋,在我的眼里,月,黯淡无光;饼,味同嚼蜡,父亲的过早离去,是我胸口永远的痛。岁月无情,记忆永恒,一直以来,父亲的形象在我的内心世界里,是一座高高屹立的灯塔,照耀着我人生的路程。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