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一个充满浓浓秋思的节日,除了对家乡的那份思念与牵挂,我想更多的是对团聚的期盼。每每朗读着一首首描绘中秋的诗句,那些根植于心灵深处有关中秋的童年记忆便会浮现在脑海中。
在我的记忆里,儿时的中秋似乎比现在多了些许仪式感。每年八月十五那天,外出打工的人早早地回到家中,女人们洗菜、配菜,男人们挑水、劈柴,归家的游子总想趁着这段间隙多帮着父母干点活。待到傍晚,奶奶从灶间像变魔术般端出一碗碗家乡美食,除了传统的家常菜外,当然少不了给爷爷和父亲下酒的花生和菱角。一家人围坐着,幸福地品尝着美食,唠着家常。
吃完团圆饭后,天色已渐渐暗了下来,好似一张幕布,背后有一场好戏正准备上演。等母亲和婶婶帮着奶奶收拾完后,父亲和叔叔便搬一张小桌子和几张板凳到院子里的石榴树下,我们几个孩子早已迫不及待地要把月饼、苹果等摆上,听爷爷说是给天上的月亮还有“嫦娥”和“玉兔”吃。
坐在院中,吹着凉风,等到月亮从山的那边慢慢爬上来后,按照习俗,爷爷就会发出“口令”宣布开吃。这个时候,孩子们是最兴奋的,纷纷争抢着要切月饼、分月饼。小时候我一直觉得吃个月饼为什么要这么繁琐,长大后我才逐渐明白,原来这是故乡中秋的仪式,称为“祭月”。
我们边吃着月饼,边听着爷爷奶奶给我们讲中秋的故事。每次讲到“吴刚伐桂”的故事,爷爷便会让我们抬头仔细寻找,看看月亮上的吴刚是不是正挥舞着斧头在砍树,我们几个孩子便认真地寻找。“好像真的有哎……”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好似隐隐约约真的看到了,惹得大人们哈哈大笑。过后,我们又继续吃着美食,听爷爷讲另一个故事。
如今,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中秋的仪式感正在慢慢消失,我们心中那份对团聚的期盼也越来越淡。每逢中秋假期归家,看着那一幢幢高楼,看着饭桌上的“低头族”,再也找不回儿时的那份愉快与无忧无虑。
每当月圆中秋夜,坐在客厅,看着天空那一轮皓月,我会出神地凝望好久,耳畔仿佛又传来那个熟悉且总也听不厌的故事。每每此时,我也会学着爷爷的样子给女儿讲中秋的故事,让她也找找月亮上的吴刚。看我们玩累了,爱人便拿出菜市场买来的老式月饼递给我,刚放入口中,那甜中带咸的香味就在口中弥漫,口感虽好,可再也品尝不到儿时的中秋味道。
我想,或许月饼未变,变的只是日渐远去的童年,是那停留在记忆中关于故乡的那份情愫罢了。